袁静波【鸡汤来了】“闻过”后的态度反映修养-江安学习者
【鸡汤来了】“闻过”后的态度反映修养-江安学习者眷恋夕阳《礼记·中庸》中有云:“闻过而终礼”,即一个人明白了自己的过错,就会开始掌握行为规则,最终到达礼的境界。
在中华文明中,“闻过”是一种修养。修养境界由低到高依次为:闻过则怒、闻过不怒、闻过则喜、改过不惮、闭门思过。
闻过则怒。听不进任何意见、容不得任何批评,连听到善意的反映不同观点的建议都感到刺耳,这是没有闻过修养的典型表现。正如《弟子规》所告诫:“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杨士勤,益友却”。如果听到批评就生气,听到表扬就欢喜,那么狐朋狗友会慢慢接近谄媚巴结,而良朋益友则会逐渐疏离。
闻过不怒。有闻过修养者听到批评和不同的意见,不愠不怒,而是检讨自己的言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进而“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闻过则喜。闻过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当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时,不仅欢迎而且由衷地高兴。《资治通鉴·晋纪》有云:“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就是喜欢听人指出自己过错,过错就会日渐消除而福分就会增加;喜欢听人夸奖自己腺苷钴胺片,声誉就会日渐损伤而祸患就会降临。
改过不惮。这是闻过修养达到了较高的境界。“知过非难,袁静波改过为难”。既“知过不讳”,知道自己的过失毫不隐讳;更“改过不惮”,改正自己的过错没有惧怕之心。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郑靖雯,善莫大焉”。
闭门思过虎林天气预报。一旦看到与自己有关联的问题就自我反省,此乃闻过修养的最高境界。西汉昭帝时,韩延寿在左冯翊担任太守,在巡视中一对兄弟因耕地的分割向他告状寻情仙使。哥哥说弟弟占了他的耕地;弟弟则说父母生前就是这么分的。韩延寿听后十分惭愧:身为太守,不能教化百姓暗纹面罩,以致发生骨肉争讼,是自己的失职啊!为此,独自一人待在馆舍闭门思过,并提出要退职让贤。告状的两兄弟知道韩延受的举动后受到感化,即中止争讼并重归于好。韩延寿从百姓的诉求中看到自己履职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反思中认识到因自己履职能力不够而导致失职,在没有听到任何批评声音的情况下,主动闭门思过,足见闻过之境界。
闻过之修养极具现实意义。在全面从严治党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我们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用够用好,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使这个武器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果”。
从一定意义上讲地狱学园,闻过是听取批评,思过是一种自我批评。显然,共产党员和党的组织,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强闻过之修养是使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的前提和基础。
怎样进行闻过之修养呢?不妨从以下几层次循序渐进。
欣过。欣然接受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为人之友易,为人之诤友难”爱上尸新娘。在修养中应辩证地看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人人有过,而旁观者最清,那么能够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从而提升自己,这是一件幸事。
思过。通过批评或自我批评,梳理自己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过而不思,其过愈显;过而思之,思而改之,善莫大焉”。思过是一种自身审视,也是一种自身调节,是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和升华人格品质的必经过程。
悔过。从内心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并为之悔恨懊恼。同时,深刻剖析发生问题的原因,形成内心深处的清醒和悔悟。
改过。画皮姐痛改前非,改正自己的不足。王阳明的《心学》中有一句话:“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长乐林场,则又因药发病。”意思是悔悟是消除疾病的良药,但重要是改正错误,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悔悟上,则又会因药而生病了。
(据《学习时报》2017年11月15日第A4版文《论“闻过”之修养》,作者:卢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