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初问世【视频】梵高,示范了艺术品进入快消领域的正确姿势!-典藏Artcoco
【视频】梵高,示范了艺术品进入快消领域的正确姿势!-典藏Artcoco
动画长片《至爱梵高》从2017年12月在国内上映以来烟斗村,就持续不断地制造舆论和话题,但早在影片上映的三年前,从出品方全球范围内的前期众筹,到进入创作流程后的招募画师、手工绘制影片的每一帧图画,都足以点燃全球观众对于影片的热切期盼。
这样的热切期盼,不只是因为梵高戏剧性的经历,也因为细腻而大规模的手作方式而足以体现主创团队的创意和诚意,更重要的是具恩宠,这部电影并非对梵高旧作的拙劣模仿,而是以梵高的绘画风格还原并致敬梵高本人。在这位画坛巨擘已经沦为随处可见的快速消费品时,这样的姿态显得难能可贵炼金狂潮。
《至爱梵高》手稿(图片来源:lovingvincent.com)
众所周知梵高生前穷困潦倒放学我当家,而死后作品却洛阳纸贵,他的故事既安慰了许多自认为怀才不遇的创作者,同时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形而下的生存需求所造成的冲突,也成为畅销书、营销号们吸引读者的素材。梵高浓墨重彩的绘画风格,很容易迅速吸引看客们的目光,这正好契合了这个浮躁时代“快”的要求。再加上他自身的经历正好是如今许多人自身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被当做商品的梵高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至爱梵高》手稿(图片来源:lovingvincent.com)
中国消费者对梵高并不陌生。之所以用“消费者”而不是“观众”或“读者”,是因为“梵高”这一角色的属性,更多的时候是商品而非画家。在中国,梵高的画是名媛和办公室女郎们LV包包上的图案,是街头烘焙店的甜品素材;梵高被流行歌手们写进歌词中、画在专辑封面上;他为中国式的特展提供亲子活动的空间和情侣约会的场所,他的潦倒人生被写进中文音乐剧里,然而舞台上梵高的唱词,与绘画创作无关,只是直抒胸臆地嚎叫“没有钱什么都搞不定”慕璎珞。
《至爱梵高》里并未提供有关梵高平生的新鲜素材,它的着重点娱乐香饽饽,是梵高与弟弟提奥离世之后,一个邮差的儿子阿尔芒因为投递信件未遂而激起他了解兄弟二人的好奇心,于是阿尔芒开始搜集邻人与村民们口口相传的有关梵高的林林总总,在搜集的过程中,梵高画中的星夜、麦田、咖啡馆成为他生活中的场景片段而重新出现在影片中。阿尔芒的视角其实就代表着观众的视角,它为普罗大众提供了进入影片的视点,让观众随着阿尔芒的求真历程自行整理有关梵高生平的杂乱线索,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行塑造梵高的形象。
《至爱梵高》手稿(图片来源:lovingvincent.com)
理性的评价者和传记作者都应该知道,在评价一位作者的时候,生平经历和作品应该分别看待,《至爱梵高》的主创们自作主张地将梵高的作品当成其生平的一部分,就如同用历史批评取代文学批评,这样的做法,本该被拿来当做创作的反面教材。然而,主创持之以恒和精雕细琢的创作态度,使得创作初衷散发出强烈的善意,这样的善意,对于一个爱好艺术的人来说,哪怕这个人再理性冷酷,余美颜也很难不被感动。
《至爱梵高》手稿(图片来源:lovingvincent.com)
《至爱梵高》英文名是“Loving Vincent”,中文译名十分忠诚地把片名重点放在“爱”上猴王初问世。这样的至爱,既是片中提奥对梵高的爱,也是创作者对梵高的爱;这样的至爱,很难让人用纯粹的理性去审视它。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100多名画家用手绘的方式一幅幅地画出1000多幅油画,最终连接成6万多帧动画,播放的速度是每秒12帧美薇亭,从制作方式到成品,无不体现一个“慢”字x键连发,这和投机商家将梵高作为快速消费品的做法大相径庭,这样的慢,是主创团队对至爱的梵高一次旷日持久的关爱。
有意思的是,梵高并非一个“慢”的创作者,他在汹涌激情的驱使下,创作速度惊人,但《至爱梵高》的创作团队承袭了梵高创作之时背对观众的方式我要当八路,并未有意地迎合当下时代的观众。这种方式,也为未来消费梵高的人们带来一个难题:把梵高当成快速消费品的做法双面劳伦斯,是否已经走到尽头了?
文|阿之
本文刊载于《典藏·今艺术》简体版2018年2月号,原标题为“示范消费梵高的正确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