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李亚倩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超级金属探测器【视频】楞严经讲解225:所有的烦恼、所有的造作都是多余的,因为都是你的心-妙法莲华修习苑

2020-03-31 全部文章 548

【视频】楞严经讲解225:所有的烦恼、所有的造作都是多余的,因为都是你的心-妙法莲华修习苑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25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座视频:
楞严经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25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所以一个人,那个时候胃又不好,又呕吐,又监工,又没有钱,要贷款,然后这里跑、那里跑,人家请师父去演讲,这样子一直为了这个道场,哇!那很辛苦,很辛苦的!再来,就接养德禅寺,养德禅寺也花了很多钱,那么最多的就是法宝最多,一直布施一直布施。。。为什么?我认为来到这个世间,它是一种责任,它是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感,真的!因为我十岁就梦到自己是出家人,小学二年级,小二、小三,最多小四,其实根本什么都不懂事啊,为什么在梦境见到自己是出家人?这个很纳闷!我的妈妈,小时候带我去拜那个恩主公庙,就:咚~~~扣钟,咦?自己就会拜!那里的庙公说:欧桑欧桑!欧巴桑简称欧桑。说:你这个孩子不得了喔,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小的孩子一扣钟自己会拜的。他说:你有教他吗?师妈就讲:没有啊!他一扣钟,我听到钟声就自己会拜,这个就是善根!在大一听到佛法,心里就想说:这一条路一定要走,要像释迦牟尼佛才伟大嘛!是不是?而且你想想看,像我大哥、二哥、三哥这样结婚、大姊结婚,也很辛苦啊!像我这种身材这么袖珍,生出来的孩子,会不会放在口袋里面养?那很难讲啊!这么小,噜。。。小小一个!唉!这个品种不是纯纽西兰的,还是把他除掉比较好!是不是?所以每次师妈都叫我去娶外国人,因为外国人身高180,说为了后代!我说:180?喔!叫我娶一个190的:为了林家,你记得要找一个190的!什么?要找一个打篮球的,她说为了后代!这种种的因缘,慢慢就觉得。。。这一辈子很自然而然的,就走上修行这一条路了!所以回顾这个一生,好像都已经安排好的。是不是?读大学就会这样想喔,坐着就观照:结婚,结婚以后做什么?凭我们这种头脑!对不对?干大事业、结婚、生儿育女,再来要做什么?那个时候自己就会这样一直想:到底我们生命在追求什么?什么叫做最快乐的东西?如果说结婚很快乐,为什么亲戚朋友离婚的那么多?为什么?就一直纳闷,就想:喔!要像佛这么伟大才有意义!是不是?
譬如说你一个老婆生二、三个儿子;最多啦,照顾二三个人;那我们如果能够出家,是不是可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广大福德啊?所以一直想、观照,下定决心,就大二,大二就下定决心了!所以我还是认为,人当中,冥冥当中,还是有宿世的善根、愿力而来的。像对这个做事、做企业的,奇怪!我一点都没有兴趣,我们头脑不是不好啊!对不对?我们头脑不是不好啊,那时候也考上台北工专,那是顶尖的学校啊,论世间的念书,算是顶尖的头脑了;但是,看看这一生的观念,都受佛的影响很大,影响很大!所以今天走到这个五十多岁了,就快要往生入涅槃的时刻,回顾这一生,好像冥冥当中就安排好的。在座诸位!你有没有回光返照,你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也是冥冥当中都有一个定数,因为是善业所感嘛!你今天能够听闻正法,或者出家,或者现在家居士相曹三公子,你有没有想到说,你真是幸运,真的是冥冥当中就一直走这一条路,没有善根深厚的,你不可能坐在这里,根本不可能!我们的英文常常讲:Itis impossible!就是这样子。
所以于如来法海中,只证得少许便已满足。此少许指四谛八道及有余依涅槃。860页,义贯:“譬如琴、瑟、箜篌、琵琶”(喻凡夫、外道、声闻、缘觉),这些乐器“虽”本身具“有妙音”(皆具如来藏妙真如性),“若无妙指”(若不契如来妙智,以达藏性理体),“终”究是“不能发”出其本具之妙音(藏性之无尽妙用不得显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本自“圆满;如我”一“按指”,便可使所入的“海印”三昧“发”出此三昧之“光”,而遍照尘沙世界;然而“汝”若“暂”一“举心”,即有“尘劳先起”(光是心动即如是,更何况身动?)此为“由”于汝等“不”发究竟之心“勤求”诸佛“无上觉道”,而只“爱念小乘”,于菩提道,以证“得少”法为满“足”。所以诸位不要得少为足。
诠论:此经中言,如来一按指,即发出海印三昧之光,就是表示如来于静中则有静用,于动中亦成动用。相对的,二乘之人,以不求究竟,故不能离于有相定,因此一起座,一举心,尘劳即起,是故不堪,以此之故二乘之人皆须沉空滞寂,方能维持其定心。是故其离于如来的动用一如之境界远矣。为何会这样呢?因其修学并示得如来藏作为根本,故其定力并非从藏心发起,而是依六识心而起,依六识心分别染净,苦乐等而起,故其定心与佛菩萨相较,只是浮面的,未深入八识根本,是故不堪任何些许动乱。若如是者,如何谈得上于动中起用呢?然而这都与无始来有否发无上大心有关;若发大心,即与佛同心,与佛心相应,速能悟入本心;因此为佛弟子,修学佛道,切不可但发自利、自求度脱的自私心,因而只“爱念小乘,得少为足”,否则即是负佛深恩。还没有要下课,今天要讲到870页,我一定下去的功课,就一定要讲完!谁不忍者说,不满的请说。好!没有什么意见,没有意见就继续讲。
底下,第四节 诸妄之因。1.又起疑惑:宝觉妙明,何因起妄?经文:【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注释:“无二圆满”:“无二”,就是平等,以皆一如,故是平等。“今得圣乘,犹未究竟”:“得”,就是证得。“圣乘”,就是指声闻四果。“究竟”,是指无上菩提。谓今世虽遇如来,而得修学觉道,现已证得无学之圣位,断分段生死,然以无明细惑犹在,故不能证究竟之无上菩提,永断变易生死。由此可见小乘亦自知未达佛之境界,只是未能发起大心趣求而已。“世尊诸妄一切圆灭”:谓佛于一切无明妄惑,都已经圆满寂灭,永不再生。《圆觉经》云:“永断无明,方证佛道”。“独妙真常”:“独”,不共之义,谓不与三乘共,佛不与小乘、中乘、大乘共,这是只有佛才有,唯佛能证。“真常”,真如常住之体。
863页,义贯:“富楼那言”:我今如是信解:“我”及一切众生“与如来”皆具“宝觉、圆明”、正“真”微“妙”、清“净”之“心”,平等“无”有“二”致、皆悉“圆满”,我已如是了知。然“而我”往“昔”由“遭”遇“无始”无明“妄想”,故令我“久”远以来长“在轮回”之中,“今”世有幸得遇如来,依教修行,虽已证“得圣乘”,达于无学,然以无明种子仍在,故“犹未”达“究竟”之菩提道果;而“世尊”于“诸”无明“妄”惑皆已“一切圆”满寂“灭”,于十界中,“独”契微“妙”之“真”如“常”住本体。故我“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而“有”无明“妄”惑生起,以致“自蔽妙明”之真心,而“受此”三界“沦溺”之苦?
2.有因非妄,妄即无因(无因故妄)。经文:【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注释:“汝虽除疑”:此“疑”是指五上分结中之疑结,也就是五钝使(贪、嗔、痴、慢、疑)的疑使。是为六大根本烦恼之疑烦恼。疑烦恼是犹豫为性,令人于法迟疑不决,故令人不能起修。阿罗汉于法决定,故疑结已除。“余惑未尽”:“余惑”,指残余的细惑;以细惑未尽,故于第一义谛犹不能照了、通达、决定。“演若达多”:义为祠授,因为他的父母祈祷于神祠而生,故以此为名。“忽于晨朝”:“忽于”,亦是比喻无端造作之义。“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喜爱镜中所现的头之影像,因为这镜中的头,其眉目都清晰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反过来却嗔怒责怪自己身上的头,怎么看不见其面目(亦即,不能自见己面、己目、己耳等。) “以为魑魅”:“魑魅”,就是我们所讲的要怪,山林中的鬼怪,山精木怪,即俗称之妖怪。此言,以为自己身上的这个头是妖怪的头着于自己身上,不是他自己原来的头,所以它才不能令他自见己面目。“无状狂走”:“无状”,无故。无故忽然起而疯狂四处奔跑。比喻最初根本无明,而令众生于六道中狂走不休。
义贯:“佛告富楼那:汝虽”已“除”去根本之“疑”烦恼,然而残“余”之细“惑”犹“未尽,吾”且“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此“室罗城中”有个人叫“演若达多”,他有一天“忽于晨朝以镜照面”,喜“爱”其“镜中”所现之“头”,因为彼头“眉目”清晰“可见”,接着他反而“嗔”怒“责”怪自“己”身上之“头”,因为此身上之头“不”能“见”己之“面目”,遂“以为”此头系“魑魅”精怪之头着己颈上,于是惊怖“无状”(无故)疯“狂”奔“走。于”汝“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而想要去掉这个鬼魅之头,要找回自己本来的头?)“富楼那言:是人”即因“心狂,更无”其“他”缘“故”。诠论:“演若达多怖头狂走”这是一个很生动中森名菜,也是很有名的譬喻及典故,常被引用。“爱镜中头眉目可见”比喻妄取幻境。“嗔责己头不见面目”比喻迷背真性。当知凡夫受著妄有,而不见真空,二乘则爱著偏空而不见妙有;凡此皆是“狂走”之相也。
867页,经文:【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注释:“既称为妄,云何有因”:“妄”,虚妄,假的,不实在的。“因”,生因;生起之因。指最初无明、乃至种种无明,以及怖头狂走等,既称为虚妄不实的,虚假的,怎么会有生因呢?既无生因,便是无生;既本无生,其相便是虚幻。“若有所因,云何名妄”:“所因”,就是你找到了因,找到了因就悟了。“所因”,就是所成之因,所从来之因,亦即成因或生因。如果有其成因,怎么会称它为虚妄不实呢?因为有其成因就是有实体。“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自”,就是自从。“相因”,相互为因。此谓,自从无始的无明妄想以来,展转相互为因,即于无明又起无明,于妄想又起妄想,前念之妄想又为后念妄想之因,后念之妄想复为其后妄想之因,于是从最初之迷上,又不断地积无穷之迷。“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这样的迷惑,犹如虚空华:空实无华,乃翳眼所见而认为实有。此心中之迷惑亦如是,实无生因,只是因为心迷,自认为有,于是宛然而有,实乃自心迷惑幻现。自心迷惑幻现包括能所,我们的无明就是迷惑幻现;外面的山河大地就是迷惑幻现。这个迷惑幻现包括能缘之无明的心、包括外面的尘境,统统叫做迷惑幻现。你不要认为,迷惑幻现是外在的境界大戏法,这个可不是这样子,能缘心、所缘境,全部都是幻现。
“识迷无因,妄无所依”:“识”,识得,知道,了知。“因”,生因。“所依”,所依之实体。谓若识知“迷”本无生因,其妄相即无所依。盖诸妄从迷(无明)而起,若“无明”无有生因,则一切虚妄皆无有依靠。无明既无因,即无明本不生;无明若无生,则一切妄想亦皆无生矣。“尚无有生,欲何为灭”:“欲何为灭”,欲灭何者。一切妄相若尚且无生,你想要灭除什么?就像虚空本来就无一物,你想要除去虚空什么呢?以无生必无灭;有生方须灭。是故无明不须灭,若了知无明无生,无明即灭;就像虚空本来就没有乌云,你只要了解乌云密布,乌云还是空啊,不影响到虚空,乌云就没有,失去作用了。你了解无明本空兰溪人才网,无明就对你没有作用。所以若了知无明无生,无明就灭;一切迷惑与自心妄想亦复如是:若了知迷惑与自心妄想实不生,迷惑与自心妄想即灭。反之,若不了知,任何人亦灭它不得。例如鬼影幢幢,于黑暗中欲捕风捉影,欲捉鬼、杀鬼,云何能得?云何有尽,怎能捉得完、杀得尽?况且若自觉有捉到鬼,有杀到鬼,而云:我捉到了烦恼鬼、妄想鬼、杂念鬼、恶念鬼、生死鬼、轮回鬼,如是等鬼,我把它们都押起来了(救度“伏烦恼”)、我把它们都杀了(“灭烦恼”),亦只是自心闹鬼。是故达摩祖师云:“若见相,即处处见鬼。”
这是什么意思?若见相就是能所不断,见相,意识心就起,皆是识心分别,识心就是鬼,在这里讲的,都是周遍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见相,相当体即空韩湘水博园,所以,了妄非咎,你如果知道它是妄,没有什么过错,相,相起相灭,对本性没有什么增减。“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得菩提者”,觉悟之人,指诸佛。“寤”,就是醒觉。证得无上菩提的诸佛,于开示众生时,就好像醒过来的人,向你述说梦中所见之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精明”,救度精纯明了。此时醒寤之人,其心纵使精纯明了,毫无迷惑,但要用什么因缘(方法),才能把梦中所见的事物(指迷惑、妄想,及因迷惑、妄想所见之物)拿出来给人家看?你还没有听说过有一个人可以把梦中的东西拿给你看。迷中犹如梦中;众生于迷位中所见之种种物事,亦如梦中所见一样,本自无实,本无所有,唯自心所现。“况复无因,本无所有”:何况梦本无生因,梦境本无所有,唯自心现量。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像演若达多,哪有任何实在的因缘,令他害怕自己现有的头,以为自己本头已失,变成鬼怪的头,因而疯狂而走?你若问说:他“照镜”不是因缘吗?答:“照镜若是真实令人狂走的因缘,你每天照镜时为何不狂走?为什么不会像演若达多?你若又问说:他看到镜中头不是因缘吗?答:看到镜中头若能令人狂走,你每天看镜中头,怎么不跟着演若达多也是一样狂走?你又问说:他看到镜中头,故起妄想,这不是因缘吗?答:若看到镜中头,便能令人起如是妄想,因而狂走,那么你看镜中头的时候,为何不起如是妄想,也令你狂走?意思就是:看镜不是真的因缘,是心狂才是真正的因缘。可知看镜、乃至看镜中头、起妄想,乃至狂走本身,这一切都没有充分必要的关连,亦即都非狂走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皆非狂走的实在因缘,是故“狂走”并无实因,本是虚妄。
“忽然狂歇麦圈网,头非外得”:“狂歇”,狂心歇息。有朝一日,忽然狂心顿歇下来,才发现本来的头原来就在自己颈子上,于是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本头,其实此头并未曾真正失去;因此疯劲过了以后,这个头也不是从外而得,并非真正找到,因为从来也没失去过。众生悟得真如本性时亦复如是;这真如本性在迷位(怖头狂走)时,并未曾有一刻真正失去;及至悟时,只见自己本来头,其头非从外来着于自己颈上;真如本性亦如是:迷时虽不见;迷的时候不见真如自性,悟的时候,本性亦非从外来着于自心上。本来就存在,只是你没觉悟而已。“纵未歇狂,亦何遗失”:退而言之,即使愚夫在狂心没有歇下的时候,虽不自觉本头,这本头亦何尝有遗失掉过?同样的,众生在迷位时,虽不自见如来藏真如本性,此本性亦不因迷而有暂时遗失,它永远是在那里,故说是“常住真心”。
义贯:“佛言:妙觉明圆”之本心,“本”即“圆”满“明妙”,众生之无明乃至狂走“既”被“称为”是虚“妄”,自然非实,非实即非实有;既非实有,“云何”会“有”成“因”呢?“若有所”成之“因”,即是有生,有生即是实有,如是“云何名”为虚“妄”无实?众生“自”无始来之无明“诸”不实“妄想,展转”互“相”为“因,从”最初之“迷”上又“积”无量之“迷,以”至于经“历尘”沙“劫”数,“虽”蒙“佛”开“发”阐“明,犹不能返。如是迷”惑之起“因”,乃“因”心“迷”不明而“自”认为“有”;若能“识”得“迷”本“无”生“因”,故迷本无生;若了知迷本无生,诸“妄”相即“无所依”,妄相既无所依,妄体即实无生;迷与妄“尚无有生”,你“欲何为灭”?(你要怎么灭它?)诸佛为已证“得”无上“菩提者”,佛之说法度众生,令灭无明断烦恼生死者,正“如”已醒“寤时”之“人”叙“说梦中”所见之“事”一般,此醒寤人之“心纵精”纯“明”了,毫无迷惑,然“欲”以“何因缘”(方法),而可“取”得“梦中”之“物”以示之于人?“况复”梦本“无”生“因”,梦境“本无所有”,唯自心现,你了解唯自心现,你就了解,所有的烦恼都是多余的,所有的造作都是多余的,为什么?都是你的心啊!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任何实在之“因缘”令他“自怖头走?”(纯是自心妄想)。诸位!这一句懂吗?自心妄想,记得!那个妄想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人是自己的陷阱,人挖了自己陷阱,然后自我烦恼,自己跳进去烦恼坑洞里面,然后就求佛:你要救我啊,佛你要救我啊!现在佛指示你:那个妄想非真、陷阱非真,那就没有陷阱可跳、没有烦恼可得。若“忽然狂”心“歇”息,还见本头,然其本“头”并“非”从“外”而“得”,乃自本有。甚至退而言之,“纵”使他始终“未歇”其“狂”心,仍不断在狂走之时,其本头“亦”有“何遗失”呢?“富楼那”圣代的做法,无始无明“妄”想之“性”本来即“如是”不可得,其生“因何为在”(在哪里)呢?最后一点点,它这个刚好一个段落,把它念完。
诠论:这一段最重要的道理,在于:“迷无生因”。今尝试论之:为何迷无生因?因为:一、悟不生迷;二、迷亦不生迷;三、迷亦不自生。所以迷本无因。一、“悟”不生“迷”(“悟”就是本来觉了之心)。若“悟”会生“迷”,这个“悟”即不能名为“悟”,应名为“迷”!因为它会继续生迷,会继续生迷,怎么叫做悟呢?以同类相生故(悟生悟;迷生迷);是故“悟”决不生迷。二、“迷”不生“迷”。若“迷”会生“迷”,则此心本自已有“迷”在其中;若此心本自已有“迷”,则应当就没有“本觉”(因为“觉”与“迷”为敌体,它的体是完全不一样的。故“觉”与“迷”不应同时同处存在);然事实非然,因为一切众生皆有本觉,然亦以种种因缘,而妄生种种迷惑。又,纵若此心本自已迷,则既已是“迷”了,何须更生“迷”才成为迷人?是故“迷”不生“迷”。三、“迷”不自生。若于此本觉之心中,“迷”为自生起者,断无是理,以物不自生故;例如“某甲”绝对不能生“某甲”,是故言“迷自生”者,不能成立。又,若言“迷自生”,则表示“迷”已经有了自体性,因为它有能所,它能生。才能又从这自体生出“迷”来。再者,“迷”既然已经有自体了,自体就是实体,不是妄了。即表示“迷”已经存在;既已有“迷”,则他何必再自生“迷”呢?已经有迷了,它是有实体性的,它就一直生了,不需要再生迷了。是故不应言:“迷自生”。
综上而言,既然悟不生迷白果树瀑布,迷亦不生迷,迷亦不自生。前两种是“迷不从他生”,第三种即“不自体自生”,既然“不从他生”,亦“不自生”,如是,“迷”即无“生因”;以无生因,故知“迷”实在是“无生”。你妄动,认为迷有生。“迷”既如是本·斯蒂勒,无明亦如是,妄想亦如是,一切众生之所有虚妄皆悉如是:“不他生、不自生,本实无生”。若了如是理,即得速体“无生法忍”。诸位!在《楞伽经》讲:十方诸佛所说的共同一个法,就是无生法忍,这《楞伽经》讲的。无生是十方如来所共宣说,就是诸佛菩萨以一大因缘来示现人间,讲的统统叫做无生,统统一样!如果让释迦牟尼佛、让诸佛再来投胎出现于世,再来修行证悟佛果,他所讲的道理,仍然是一切法无生,答案都是一样。所以佛入涅槃,不需要,为什么?因为他讲的理,再活过来,他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典,理也是一样,一切法本自无生,今也不灭。如来者,即诸法如义,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为什么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就是当体即空。所以,处处如,无法不如,我们讲:性相一如,体用不二。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佛有没有入涅槃?佛,也没有涅槃佛,也没有入涅槃,佛,不可以用具体的相来了解,要会归到无生的心性般若,你才了解那个佛是什么。如果你一直卡在一个说:佛,他是有相的,那就是错了!已经讲得很清楚: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所以我们不可以把佛概念化;不可以把佛具体化;不可以把佛着相化,要把佛会归到如来,每个人的心性,也就是涅槃妙心,这个就是叫做佛。佛不在外面,佛就是在内心的妙智慧里面。所以一个人妄念不生,智慧不灭,这个人就是佛,不论相,只论性。所以涅槃妙性就是这样,开发涅槃妙性了,统统称为佛;可是叫做方便说,要有佛的真正的能力,那个就是真佛,要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的神通具足自在,能够度无量的众生,也实无众生可度。所以方便说:我们的佛性是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对不对?等等到最后:究竟即佛,天台宗的六即佛。因此佛有方便说,我们本性都是佛,离一切相,他就是佛,见性的人也称为佛;但是究竟义来讲,只有释迦牟尼佛叫做究竟佛。
因此我们要了解,时空不一样、角度不一样,所讲的这个定义,还是有一点差别;但是究竟义,佛跟众生的心,它是一体的,完全是绝对的。所以我们是众生,是佛心中所影现来的众生;为什么要念念相应念念佛?为什么要这样子?我们是阿弥陀佛心中影现来的一个众生,只要我们提起正念,化烦恼为菩提,转一切的恨为大爱,这样慈悲喜舍一直继续进行,用这个心来念佛,我们是阿弥陀佛心中的一个众生,当然就会一直相应下去,一直相应。所以,阿弥陀佛会接引我们,我们首先的条件,阿弥陀佛就像一个大磁场,要让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把自己变成一块能被吸引的铁;如果你这个心灵是绝缘的,大磁场吸引不过去的!如果阿弥陀佛是一块大磁铁,我们希望阿弥陀佛接引,也必需把自己的心变成一块能被大磁铁吸过去的,要变啊,要转烦恼成菩提。对不对?你的心贪嗔痴不断、杀盗淫不断、名利色不断,诸位!你是绝缘体啊,阿弥陀佛这个大磁铁来要吸东西,你没有把自己创造一个被吸过去的磁铁的磁场,吸不来,你的心是绝缘体啊,磁铁在你前面,吸不过来,因为你绝缘,你的心杀盗淫,充满着烦恼、计较、争执,你一直绝缘,佛怎么接引你啊?观念要先弄清楚,不要常常讲说:五逆十恶也可往生。这种机率少之又少的,这个不是勉励人家的好例子。往生极乐世界,要自己做得很有把握,要了解什么是实相;要了解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要了解、彻底的了解心佛不二的道理,这样子来改变自己,把自己转换成阿弥陀佛很容易吸引的。
譬如说我们的磁性很强、磁铁的心很强,阿弥陀佛大磁场来,一下子感应道交,啪!临命终哪里不会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现在不是,不懂得这一层道理,不转变自己,就怎么样矿大教务处?绝缘,平常起烦恼,不知道这个是绝缘体,起烦恼,盖住了,佛来,没有作用啊!每天贪嗔痴、杀盗淫,又第二层缘,名利色三关,一层又一层把自己绝缘,然后说念几声佛,就说:我在求生极乐世界。临命终阿弥陀佛(接引)会往生。为什么?你现在尚且不能控制你的脾气、控制你的欲望,你临命终哪里有希望?邢雅晨诸位!不要弄错了,阿弥陀佛是会来接引你,问题是你吸得过去吗?阿弥陀佛本来就很慈悲啊,十方众生念佛,他每一个都会接引;你一定要把自己转化成一块能被吸引的铁,这个例子你听得懂吗?就一定要改变自己,一定要往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定要了解佛陀的心法,然后变成一个:阿弥陀佛来,啪!一下子吸住了,就一定会往生,信、愿、行具足,要这样子的去理解。念佛是很有智慧的,是充满有理论的、有实际的,理讲得通、事讲得通;因讲得通、缘讲得通、果讲得通,因果讲得通!对不对?这样叫做佛法啊,佛法是理性的宗教,不是念佛没有道理的,念佛接引极乐世界,有它的道理的,不是没有的。
875页,3.顿歇即菩提。这个顿歇就是没有任何的次第,当下的意思,回归当下的意思。念本来就不是具体的东西,所以完全没有次第。烦恼说慢慢的少是对的,但是这个念头不是具体,不可以切割,所以要回归当下,完全放下;这一句也是多余的。875页,经文:【“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注释:“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不随分别”,就是不随相而起分别。为什么不随相起分别呢?只要一起分别,就会识心不断,因为相本身体空,一分别,他就会识心不断,这识,含有强大的执着,和妄想的分别能力。所以不随相而起分别,若能不随相而分别世间、业果、众生这三种相续,分别心则断;分别心断,无明即不生。以无明之生因为起念分别,若不起念作意分别,即无无明。故知起念分别即是无明之因,亦即法执之因。若无分别,则法执之生因即无,生因既无,则法执不生。阿罗汉虽已断我执,然法执犹在,所以佛今告富楼那以顿断法执之法。
翻过来,876页,“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三缘”、是指杀、盗、淫三缘。此为佛告诉富楼那,说他杀、盗、淫三缘本来已断(已经没有我执),现在若再加上不随分别,则三相续之因(法执,虚妄分别心)亦不再生起,三因三缘既皆不生,则你心中如演若达多的狂性自然歇息。因为演若达多见镜中相,妄作分别,妄生怖畏,而奔走呼号;小乘人则见三界逐月传说,妄作分别,超级金属探测器而生忻厌,“忻”就是欢喜,“厌”就是厌离。奔走求取出离,是故亦是一种演若达多式的狂性。“歇即菩提”:狂性一息,即是菩提。狂性即是根本无明,无明若灭,心中自明,心明即是菩提。又,无明心息有两种,一种是伏,一种是断。在经典有这样的比喻,伏就是:伏惑如石压草,草根没有断;可是压这个草,拿一块大石头把草压下去,这个草根是没有断;但是这个草长不起来,没办法空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无法成长。
所以这个伏惑。可是,这个伏惑有一点危险,如果再把石头拿掉,这个草又会继续生长。所以马智宇,这个伏就是如石压草,这在经典是用这样比喻的。那么,一种是断,断就是连根统统断,这个惑连根都断。伏无明是十信满心;就是位在十信位。这个都是天台宗的思想,我们天台宗《教观纲宗》都讲过了,四化仪、四化法、五时、八教,还有种种的阶位。所以,因此要研读《楞严经》,多少要有其他的,像唯识、《起信论》、天台、华严的一些思想。因为《楞严经》号称小部的大藏经,有它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这还不是一般初学佛法的人,有办法完全理解和通达的。所以一听到这个十信,他连听都没有听过这个。
所以,伏无明是十信满心,就是十信位,初住前。以无明心伏而不起,所以心不虚妄动乱,因此得登初住位,于佛法中住。诸位!在圆教来讲,初住位就是破无明,见法身,所以,这个无明把它分成四十二品,就是初住到十地、等觉、最后的妙觉。因此登初住位,于佛法中住,就是刚刚师父前一、二堂课比喻的,说:开悟见性,就是这个初住,破无明,见法身。那么,初发心即究竟觉,就是初发心即成等正觉,就是初发心住跟成佛的心都是一样,用本性在修行,所以心性是一样的。但是,《华严经》这样比喻,初住位如果开悟见性,他就像刚出生的娃娃,究竟的佛果,他就像长大的成人,这娃娃可以说是人;可是他的能力不足。所以开悟见性,究竟位是平等的;但是在习气的、烦恼的断证方面,次第来讲,他还是有所差别的。所以佛法有时空性,有站在哪一个角度来说法,不一定。断无明是等觉后心,以等觉后心永断无明,所以成佛道。在这“伏”与“断”的中间,则是分断无明,即是于三贤、十圣位中一分一分断除,直到等觉后心,以金刚喻定断最后一分无明。这是天台宗的思想,但是,禅宗不这么认为,一悟即入如来地;一等是学,直须无学,一悟就是进入佛的境界,没有葛藤,所以,禅宗很多人比较喜欢不啰嗦!
“不从人得”:此谓菩提妙明元心不从人得,即使是由人指示而得悟知,所悟知的本妙觉心也是自身本有的,不是此善知识给我的,而善知识则如同传灯照见而已,宝藏则吾自有之。因此学佛,一定要把自己的本性拿出来用;本性如果拿不出来用,还是被困在烦恼、习气里面,这等于没有学佛。所以,学佛了三年、五年,你就一定要自己审核,严格的审核自己:个性有没有改啊?坏的习气有没有除?待人处事有没有进步?烦恼有没有少一点?慈悲心是不是有?宽恕的心是不是增长?与人相处,是不是还是格格不入呢?这个都要自我冷静一下。
877页,第二行,“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藉”,就是假借、利用。“劬劳”,劳苦,辛苦。“肯綮”,就是筋肉相结之处。出于《庄子养生篇》:这个念过大学的人,每一个人都读过这一篇,全部都读过。说有个庖丁,这个庖丁就是现在所讲的厨师,以前叫做庖丁,就是专门掌厨的,煮给有声望的人吃的。他解牛十九年,这个“解”就是拿刀去剖、剖解,解剖这个牛,简单讲就是把牛骨啊、肉啊、筋、皮、毛彻底的分开的意思。就是厨房在煮以前要先做这个动作,把这整只牛彻底的剖开,把它分类明末风云。就像我们现在的屠宰场一样,头或者内脏、皮、血分开来,就是这个意思。他解牛,就是杀牛,杀了十九年,同时把牛彻底分开来,这个功夫了得;但是是杀生。可是所用的刀跟新的一样,没有钝过,没有钝就是还很利。也不用磨。梁惠王问他说:这个刀用了十九年,为什么依然那么新?怎么能够如此有这种功夫呢?刀没有变旧,解牛的功夫这么好!他回答说:“肯綮之未尝,何况大骷(kū)”大骷就是骨头。这个肯綮的意思就是筋跟肉相连接的地方,意思就是说:我这一刀划下去,连那个稍微硬硬的地方都不会碰到,就是跟着牛的形体这样走,这一支刀绝对不会去碰到硬的,所以肯綮之未尝,这个筋肉稍微硬的地方,我都不会去碰到,何况那个大骷!“骷”就是骨头,这个意思就是表示他功夫好得不得了!杀牛杀了十九年,这刀下去,游刃于手掌当中,从来就没有障碍,也绝不会去碰到筋肉硬块的地方,更不可能去碰到骨头,也不会伤到那一支刀子。他说,因为他解牛,就是切割、解剖这个牛的时候,不是用利刃硬砍,就是不用蛮力,很有技巧的。而是游刃于骨缝与筋缝之中,他彻底的了解这个牛的骨缝与筋缝,所以刀子一下去,就非常的顺。所以不用蛮力,亦不硬碰硬,因此解牛十九年,连硬一点的筋肉(肯綮)(qìng)都不曾砍得一个,更何况骨头,当然不会直接去砍它了。所以他解牛,一向快、又轻松,又不伤刀,亦不用蛮力,完全是快刀加巧劲。“肯綮”在此作筋骨之义。
本句之义:何必假藉(依靠)劳苦筋骨、苦苦追索无明之因,然后去断它呢,而谓我能修证佛道?因为只要不随分别,无明即无生因,诸位!这个不随分别,最接近的名词就是如如不动,最接近的名词,就是心如如不动,除了不去造违背因果的事情以外,就是完全如如不动。因为只要不随分别,无明即无生,无明其实就是动到执着的念头;你不动到执着、分别的念头,哪来的无明呢?无明即无生。无明既不生,则不用更断。所以了悟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本空的意思。如此所得之顿修顿证即犹如庖丁解牛,以般若方便智而行之;若坚执一定要追索无明的踪迹然后修断它,则有如用利刀、以蛮力直接硬砍骨头。
所以意思:在这里举这个,就是告诉你:修行,它是要有正确的方法的,不是用蛮干的:就是我二十四个小时都一直拜佛!那个是体力、那个是硬功夫,这个一定要了解,佛法没有佛陀的指引,或者是大善知识、见性的大善知识的指引,叫做事倍功半!你浪费你的时间、生命,绕了三十年,你就是怎么修行,烦恼还是在、习气还是在,就不肯听经、不肯闻法,老是用自己那一套,动不动就说:我要去闭关了、我要去住山了,我要修行!什么都不听,也不看,认为:我这一套最行!事实上就是不行!人家成佛、祖师大德吃尽了苦头,就是要给你点醒,用哪一种方法最快。这一辈子,你要听二种人的话:第一、你要听有智慧人的话;第二、要听有经验人的话,这二种人你一定要听!有智慧的人,他有佛的慧,他可以指引你。第二、一定要听有经验的人,这样你才不会浪费时间。所以,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我们那个教授一直劝导我们:你们一定要去听演讲,那是人家三十年来,学者一生、毕生的经历、体力,纵然你吸收了少许,可是也能节省很多的冤枉路。就是这样子。
所以不听经、不闻法,修行就叫做硬干,到最后就是疲惫不堪!为什么?譬如说你跟到一个师父,每次都跟你讲感应感应,很多的感应;他拜佛拜了三年、五年,他求的就是希望感应;有一天他没有感应了,他失去信心了,佛也拜不下去:我到现在一点感应都没有!小孩子生病也不会好,小孩子联考也没有感应!是不是?他什么都用感应来作为他精神的支柱,完全没有正解、正知正见,完全没有!当然到最后,他就一定会退道心了。所以,修行,知见决定一切;处世,态度决定一切农民圣尊。难怪《楞严正脉》说“不随不别”是“顿家最省力之修也。”话是不错,省力是很省力,不过须大技术:所云技术者,般若为导也;若无般若之智,实无省力之方,亦无从“顿”也.。
878页,义贯:“汝但不随”诸相而“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则因你于杀、盗、淫“三”种业“缘”已“断故”,如今再加上不随分别,则“三”种相续之“因”即“不生”,如是“则汝心中”如“演若达多”之“狂性自歇”;狂性“歇”已,自心“即”是“菩提”。而此人人本具的殊“胜”清“净”妙“明”之“心,本”来“周”遍“法界”之性,即得现前,“不从人得”(不是谁给你的),“何”须凭“藉劬劳肯綮”苦苦追索以为“修证”?
诠论:澫益大师于《楞严文句》中说:“富楼那等既已证无漏,已断三缘,只因法执未破,不知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全无实性,是故随此虚妄分别,便谓有三界可出,有涅槃可证,还似达多怖头狂走。今但须不随此虚妄分别,则三缘己先断,三种相续妄因亦复不生,而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又说:“虽断三缘,而仍随分别,则成人天伪果,(“伪”当然就是不究竟的、不是圆满的、不是真正的,真正的果是佛果。)不断三缘而驾言于不随分别怪谈之魔镜,(“驾言”就是夸大其辞说:我很行ca1829,我不随分别了!)则堕善星比丘的覆辙,故须事理并进也。”按:善星比丘为释尊为太子时所生之子(经典说:“佛有三子,”有的经典记载佛只有一子,就是罗睺罗;有的经典记载佛有三个儿子:“一、叫做善星;二、叫做优婆摩耶;三、大家都认识的,罗喉罗。”(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210链接(未完)
楞严经讲解211:一切众生都觉得自己是觉悟的很行,就是迷时之妄觉
楞严经讲解212:大悟的人绝对不会拒任何众生的愚痴;他看一切相统统不拒
楞严经讲解213:人不是死了就算了,聪明的人会为灵魂的将来做打算
楞严经讲解214:一个人强烈的爱恨交织就注定要自己毁灭自己
楞严经讲解215:人会痛苦就是一直想当别人的老师,一直想要教别人
楞严经讲解216:要了悟佛的那一颗心,是活着的时候了悟,不能一直等临命终
楞严经讲解217:动到念头比别人高、比别人强,这个就是束缚的人
楞严经讲解218:有能有所、有生有灭、有增有减都叫做因缘法
楞严经讲解219:远离世间憎爱二苦,这个爱欲慢慢的干枯生死就会了
楞严经讲解220:这楞严大定很重要,成就一切佛道定就是桥梁,没有定桥梁就断了
楞严经讲解221:在家居士要三七开,学佛要用七分,三分应付老公(老婆)、孩子
楞严经讲解222:这女性的习气很重,希望有人来关爱呵护她,这个也算是一种欲
楞严经讲解223:见性的人不寂寞,佛跟他在一起;不开悟的人寂寞要有人作伴
楞严经讲解224: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间,人应当互相尊重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60目录(未完)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210链接(未完)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