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李亚倩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赵飞燕和赵合德【视频】民族融合典型“样板”:东山村的“一分钟”-北海日报

2020-08-10 全部文章 317

【视频】民族融合典型“样板”:东山村的“一分钟”-北海日报


在北海,银海区平阳镇东山村很特别卡那瓦罗。
它是北海市唯一一个壮瑶民族聚居的行政村。1993年,大化瑶族自治县江南乡等14个乡镇的大石山区壮、瑶两个少数民族群众响应国家号召,集体异地安置到东星村的思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2003年,村民得到重新选址安置并成立东山村。

东山村的新楼房满目皆是。
一个甲子年,31536000分钟,每一分钟都凝聚着壮乡人民的努力和奋斗。东山村村民每个细小的一分钟看似平常,却处处显露出民族融合和团结迸发出来的活力。
我们今天要说的
就是东山村的“一分钟”故事

视频制作:郑恩茵
1分钟十城魔兽,她插下了8株菜苗
自2001年从大化老家迁来,82岁的卢瑞琼已经在东山村生活了十多年。
在东山村罗休休,每一户可以分得一分田地。和村里的大多数村民一样,卢瑞琼的地也是种些小菜自给自足。她的菜地里,有芥菜、白菜、豌豆好几个品种。
卢老太在菜地里自如地屈身、站起,伸手把菜苗稳当地插到田里。1分钟,她把8株菜苗插到了田里的空档。
我们以为她只有六十来岁。一问年龄,我们都吓了一跳。儿孙常年在外打工,这片菜地是她打发时间的好去处,几乎每一天,她都要在菜地上转悠超级龙王,赵飞燕和赵合德施肥、除草、移苗,然后收获果实。
“在这里比老家好太多了。”不懂普通话的卢瑞琼通过村委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她在这生活的最大感受。
1分钟,她养的3头猪挨个喝足了水
唐玉清是东山村首批养猪户。村里拨了两亩地给唐玉清和其他的18户养殖户作为养殖场,唐玉清索性把房子也盖在养殖场边上。每天下班回家,就帮着丈夫照看百来头猪。
唐玉清的养殖场一共有20个猪栏,养的都是瘦肉型的猪。有的猪能养到出栏,有的猪大一些就有人来收“光猪”。每天凌晨三点,唐玉清的丈夫就起来烧开水,等着人上门挑猪、杀猪。
从2003年养猪至今,唐玉清的生活越过越好。除了收入见长,自动化养殖技术的进步也让她省力不少。记者一边和唐玉清聊天熊岳温泉,一个栏里的三头猪先后跑到自动出水器喝水。而在以前,光是每天提水注入猪食槽,彭程程都累得够呛。
1分钟,他挑到了自己喜欢的零食
一个面包、一根火腿肠、一包糖,总共5元钱,12岁的罗兴合在小卖部里买到自己喜欢的零食,这个过程他熟得很,前后不到1分钟。
他的“零食钱”,是自己攒下来的。每一天,爸爸给他3块钱零花钱,他习惯攒起来用。“但是周末在家买零食多一点,现在只剩15块了。”罗兴合在平阳镇东星小学读6年级,有时候在上学路上他也喜欢吃些小零食。这些味蕾上的享受,给这个年纪的孩子带来特有的快乐。
这样的“收入水平”,已经比班上三十多个同学的大半好很多。但是罗兴合还有点“不高兴”,“哥哥一个星期就得200块。”罗兴合嘟囔着。
东山村里的大多数村民在上世纪90年代就移居于此,当时生活条件不好,大家为了生计都捉襟见肘。给孩子零花钱,是那时想都不敢想的事。
1分钟墨菲的战争,他在家门口磨刀102下
周六cbg倩女,3岁的孙女没上学,55岁的覃任儿要留在家中照顾她。在3层半的自建房门前公虾米,孙女在眼前玩耍,覃任儿动作娴熟磨起砍刀。
1分钟,他能磨102下。这把砍刀是“吃饭的家伙”。
正值甘蔗开砍,除了周末,覃任儿都到南康、福成周边的田里去给人家砍蔗。拿着他手中的那把砍刀,一天能砍下50把甘蔗,能赚来百来块。没有甘蔗砍的时候,覃任儿也去打点零工。再加上他长期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的收入,他们从2015年开始“鸟枪换炮”,把家里的瓦房换成了记者眼前的3层半楼房。
“还欠着点钱,但是慢慢赚钱能还上。”覃任儿脸上带些羞涩,又笑得坦然。
1分钟,她家小卖部走进两名顾客
韦娇娥的小卖部就是自家房子的一楼大厅。短短的一分钟内,两三名村民先后走进韦娇娥家的小卖部,购买了香烟、零食、面包等。
今年是韦娇娥来到东山村的第15个年头。2003年,韦娇娥跟随丈夫来到东山村。初时生活比较艰苦,为了填补家用,韦娇娥开了小卖部永修人论坛,销售一些食物及生活用品。那时候,村上仅有韦娇娥家懂得开小卖部挣点外快。那时候的小卖部还是瓦房“标配”,条件十分简陋。 2008年,韦娇娥家从破旧的瓦房变成了两层半的楼房,她家的小卖部也随之扩大了规爱妃别赖账 模。
这些年,随着村上的人越来越多飞库小说网,小卖部开到了的6家侯祖辛。
韦娇娥说,现在家里的小卖部打破了以前单一的销售模式,店里增加了大米、油、盐、水管、灯管等种类。这让她的小卖部一直是村民买东西的“首选”。
1分钟,他搬走了四根木条
韦昌儒将家门口的木条搬运到隔壁墙角处,当天下午家门口会有另外的建筑材料拉回来堆放。
今年是韦昌儒人生的一次“转折”,他从老家河池大化县搬到东山村定居,但由于户口迟迟不能办理迁移,只能跟着弟弟一起住。年初时,弟弟家仍住的是瓦房。考虑到他们一家三口还带着年迈的母亲,韦昌儒决定将积蓄全部拿出,将弟弟原来居住的瓦房“升级”成楼房。
韦昌儒请了几名工人,自己也参与到建房子中如月车站。“今天下雨,工人们没来,我自己收拾一下。”韦昌儒说。
“这些木条原房子搭框架的时候支撑用,现在得挪走潘安君。”1分钟下来,韦昌儒搬运了四根木条。
韦昌儒说,东山村的居住环境比老家好很多,不仅交通便利,找工作也更容易。目前房子还剩下封顶、装修没完成,“如果抓紧工期,春节前我们就能住进去了。”
记者从东山村委了解到,目前村里共有237户,有80%的村民已经重新盖了新房。
1分钟,他在大棚里摘下10根丝瓜
临近中午12时,唐冠敏从自家的丝瓜大棚走了出来。就在刚刚,他又打理了一遍家里的丝瓜大棚。对于他来说,家里的丝瓜大棚就是“命根子”。
搞大棚,是唐冠敏多年前就开始做的事情,但直到今年改种丝瓜大棚浠水三角山,他们家才算是真正挣了钱。“之前大棚种的是哈密瓜,但营利很少,挣不了钱舞钢天气预报。”唐冠敏说,丝瓜护理也比较容易,三个月左右就能收成。今年3月开始第一次种丝瓜,5月份收成;10月份第二次播种,现在也进入了收成阶段。丝瓜的采摘比较简单,一分钟下来,能摘十根左右乾坤调经丸,大约10多斤。
“家里的大棚现在每隔两三天采摘一次,每次能摘500斤至1000斤不等。”唐冠敏说,采摘完后,他用三轮车搭到三合口市场、金癸市场等大集市上批发。丝瓜的需求量很大,每次都能赚到好价钱。
如今,除了家人在家护理大棚,唐冠敏还在外务工给家里增加收入。现在一家人住在三层半的楼房里,其乐融融,日子一天好过一天。
□后记
我们在一个阴雨天走进东山村。村里的许多房子都是在建设当中,一点也不像才脱贫几年的村子。
村民友善好客,对于我们这些外来客报以笑容,并且热情地为我们介绍村里的情况。那一户前天刚摆了30桌的入伙酒、这一户刚生了二胎,还有那个谁的儿子回家就近打工了。从他们的字句行间,我们感受到这些年生活在此处带给他们的安定、祥和以及满足。
他们当中大多数是瑶族人,还有部分是壮族,以及新近嫁到村子里的个别汉族人。但民族融合的和谐在这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生活习性到饮食习惯,他们渐渐从“移民”变成“当地人”。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引领下,他们靠自己的双手过上了比想象中到达更快的好日子。
正如村里每一幢贴上对联等待入伙的房子,如田里里每一株等待收获的青菜,如猪栏里即将出栏的大猪,如大棚中压弯枝头的丝瓜,每一处收获日冕圣斗士,都是硕果。
从来时至今的每一分钟,他们都在努力创造幸鹿柴的读音福。
从今往后的每一分钟,他们也仍在努力收获幸福。
(摄影:许振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