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倩这部影片,将把所有奥斯卡热门重新洗牌-电影烂番茄
李亚倩这部影片,将把所有奥斯卡热门重新洗牌-电影烂番茄
李亚倩(亲,这篇文章今天重新发布,不解释)
昨天,第75届金球奖尘埃落定。
有一部电影毫不费力就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剧本。
六提四中。
在豆瓣获奖情况那一栏,它的提名与获奖密密麻麻整整两个屏幕那么长。
可是在这之前,知道这部影片的人少之又少。
三哥断言,奥斯卡必定要为它留至少两个席位,
不然根本对不起电影中这群戏精的表演——
《三块广告牌》
豆瓣8.7,IMBD评分8.4,烂番茄新鲜度93%。
炸裂的不仅仅是口碑。
无数观众和影评人,给它没完没了打起了越洋电话。
影片始于一则凶杀案。
一位少女被先奸后杀,尸体被销毁。因为没有 DNA ,没有目击证人,甚至连嫌疑人都没有。
所以在事件发生后 7 个月之久,警察仍然毫无头绪,这件事情就这样被埋在档案柜里,女孩的死渐渐被人遗忘。
就在凶案将要成为无头案时,女孩的母亲米尔德里德(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饰)决定,以自己的方式为女儿伸冤。
她每天回家的必经之路上,竖立着三块废弃的广告牌,虽然不显眼,但足够醒目。
于是决定用这三块广告牌做文章——一打租金,一片红漆,上面几个显眼的黑色大字。
被强奸致死。
还没有抓到疑犯?
威洛比警长到底在搞什么鬼?
三块广告牌立起来,小镇瞬间掀起腥风血雨。
新闻大肆报道,小镇居民分成两派,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问题在于,米尔德里德控诉的这位威洛比警长(伍迪·哈里森 饰),并不是不作为的警察,反而受人爱戴,爱岗敬业。
而且众所周知,他已经身患胰腺癌晚期,是个将死之人。
母亲不吃那套,你死跟我有什么关系?
她与小镇警察的冲突愈演愈烈,不想发生意外,威洛比警长自杀了。
虽然这和米尔德里德关系不大,但所有人都认为是她逼死了这个好警察。
于是,事情逐渐失去了控制,警察迪克逊(山姆·洛克威尔饰)怒发冲冠,冲进广告公司,把员工莱德从二楼扔下,广告牌被烧,警察局被炸……
显然,这并不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
以爱尔兰式的民俗雅韵与黑色幽默融合风格见长的导演马丁·麦克唐纳,更不像一个能拍出某种政治正确电影的人。
参考之前的作品《杀手没有假期》以及《七个神经病》。
正当所有人都觉得,这部《三个广告牌》又是某种黑色幽默喜剧的时候,麦克康纳又狠狠打脸——
马丁老爷子的打脸和不按套路出牌的套路,正是《三个广告牌》最大的好看之处。
一开始的人设,就不按套路。
母亲的扮演者,“科恩兄弟”中哥哥乔尔·科恩的妻子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二十年前,凭一部《冰血暴》,她拿下奥斯卡影后;
两年前,凭借仅有四集的美剧《奥丽芙·基特里奇》,她又拿下艾美奖视后;
今年,很明显,《三块广告牌》中她的表演,再次冲着奥斯卡去的。
母亲米尔德里德,中年离异,带着一双儿女苦心经营生活,不想女儿遭受厄运,自己还要坚持着抚养儿子成人,并为女儿的命案奔走。
怎么看怎么像美国版的秋菊。
怎么想都应该是个饱经风霜后带着一丝坚韧,温柔里透漏着贤惠的母亲。
可是你完全错了。
看这出场表情——
这比男人还屌的样子——
她不是一个慈母版柔弱的女性,反而是个张口闭口“F**k”“Sh**t”,见人就怼,招人就骂的悍妇。
性格乖张暴戾,为人冲动倔强,在小镇竖敌无数。
承包完广告牌,面对媒体,她说话露骨又直接——
我们的警察太忙了,忙着残害黑人,腾不出时间打击犯罪…
我认为,这些广告牌能提醒他们集中精力,去干点有用的事。
广告牌事件发生后,警长苦口婆心告诉他案子没有处理的原因——
我们在尽心尽力的查案,但找不到匹配的DNA,
当晚又没有目击者,警方陷入了困境…
你的那些广告牌,对我们很不公平!
而且,我得了癌症,我快死了,能不能给我留个好名声?
没想到她呵呵一笑——
反正人都会死,你的癌症算个p啊!
在米尔德里德身上,对司法部门的愤怒,进而变成了迁怒于其他人的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在她本身看来居然是合理合法的。
去看牙医被讽刺,她直接用钻头钻碎牙医大拇指盖。
送儿子去学校被扔瓶子,就踢爆小盆友的蛋蛋。
广告牌莫名被烧,那她就烧了整个警察局。
对公正近乎偏执的追逐,让她也开始堕落到犯罪边缘。
可另一面,导演又用另一波神操作,中和影片中的乖戾。
是的,警长威洛比。
双腿翘上办公桌的开场动作,不停的质问以及悬而未决的杀人案,让我们觉得,这位警长实在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但恰恰相反,米尔德里德越强悍,警长威洛比反而越温柔,越贴心,越沉静。
在癌症说辞被怼后,威洛比只是无奈的摇了摇头,然后离去。
广告牌事件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案子,将卷宗拿出来一遍遍翻看。
为了牙医的事情,米尔被带到警局问话,并支走了态度不好的警察迪克逊。
威洛比突然病重,血从嘴里喷了出来,但他第一反应竟然是给米尔道歉。
即便是被送往医院,还要为他人着想,叮嘱同事放走米尔德里德。
电影中,本该像米尔德里德那种性格的警长,却一反常态淡定从容,到处中和这位失意母亲的凶悍。
对家人,更是温润如水。
担心家人以后看到自己被癌症折磨伤心难过,威洛比在临死前,带着自己的女儿和妻子,去湖边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然后淡定的独自去马厩,举枪,自杀。
再看剧情,就更加不按套路了。
当米尔德里德义正言辞得站在媒体前,揭露司法制度的黑暗,抨击警务人员的不作为时,我们都以为这将是一部韩国式的抗暴的悲情电影。
可画风一转,普通人开始慢慢黑化。
画风又一转,警察迪克逊将普通市民打了个半残,并从二楼窗户扔了下去。
当矛盾对立激化,母亲扛着炸药包愤怒得炸掉了警察局,并在“小恶魔”的帮助下逃脱司法惩罚的时候,我们再一次以为,这或许是一部披着黑色幽默外衣的“唯美爱情片”。
可画风却再转,转眼间两人在酒吧的约会就闹掰。
当威洛比死去,留下一封封教育众人,要用“爱”去包容,去化解愤怒,去消解怨恨的时候,我们终于明白,这其实是一部“以犯罪为引子励志片”。
这种“不按套路的套路”,其实是导演的障眼法。
我们观影过程中,坐过山车一般,体验过了无数形式的电影风格和特点,到最后——
这部《三个广告牌》到底是一部什么电影?
我不知道,导演知道吗。
整部电影里充满了意外和变化,恰巧,生活也是。
行凶后被开除的迪克逊,因为威洛比的一封信,前去警局查看,正巧撞上米妈扔炸药包。
良心发现,保护卷宗以至于被烧伤。
结果,被送去病房中同住的,恰好是自己行凶打残的广告公司职员。
看着又悔恨又自责同时有点尴尬的眼神,表演真是绝了。
就在炸完警察局,米尔德里德正巧碰到了附近闲逛并且对自己“有点意思”的“小恶魔”,因此躲过一次牢狱之灾。
好不容易一起吃顿饭,又碰到了家暴自己的前夫和他的十九岁女友,饭局变得极为尴尬。
每一个人都拥有猜不透的一面,恰巧,人性也是。
每个角色外表下,都有我们看不到的脆弱和柔软。
悍妇米尔德里德,在广告牌下遇到一只鹿的时候,竟然用起了对自己儿子女儿都不会用的称呼:baby。
潜意识里,她其实把鹿当做了女儿的某种化身。
虽然言语中极力反对这一点,但她说的话还是出卖了她。
甚至,这个镜头,是整部电影中米妈唯一一次的微笑。
所以,有影评人说,她凭借仅有的一次微笑,就预订了今年的奥斯卡。
动不动就动手打人,欺负同性恋的警察迪克逊,在得知威洛比的死讯后,竟然也抱着同事的脑袋,哭的像个孩子。
烧伤住院后,广告公司的被打小哥知道了迪克逊的身份,却大吼到——
别**的哭了
眼泪里的盐分会把你的伤口恶化
他们每个人,让我们爱不起来,却又恨不下去。
《三块广告牌》用它的冷酷,展示了每个人生存的坚韧状态,同时又适时用它的柔软,拔出你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怯懦,还有,善良和爱。
最后,不得不说的,还有暴力。
导演麦克康纳说:
暴力具有一种奇异的功效,它能使我笔下的人物重新面对现实。
最幽默的是,似乎是内核的一句话,导演却让米妈前夫十九岁的女友说了出来——
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
暴力依托于不适时的行为,伴随着不恰当的性格,发挥着不可逆转的功效。
而且,它上瘾。
米尔德里德女儿死的当日,她和女儿大吵一架,女儿生气得诅咒自己会被强奸——
她却随声附和——
结果一语成谶,她把愧疚迁怒于找不到凶手的警察。
直到警长身死,警员被烧伤,广告小哥被打,她才明白,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激化矛盾。
《三个广告牌》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既揭露了暴力的来源,又解释了暴力的合理,
甚至最后,还给出了解决方法。
譬如烫伤的警察,譬如死去警长的信件。
最后,米妈和迪克逊,拿上家伙开着车,追寻那个本就不是犯人的犯人。
一个开放性的结尾,彰显了导演电影最硬的内核——也许不会再有人,因为这个案子,因为它引起的暴力而受伤。
对于生活,对于人性,对于暴力。
《三块广告牌》不粉饰,不做作,不虚构。
甚至,它也承认,它本身就是这些的一部分。
内容合作请联系微信号:flytigerman
商务合作微信号:lin217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