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李亚倩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李亚倩连载 45 《自信启蒙书》-深圳市灵通心理科学研究所

2019-03-19 全部文章 218

李亚倩连载 45 《自信启蒙书》-深圳市灵通心理科学研究所

李亚倩
《自信启蒙书》
(连载)
蒋平
别让孩子的心理太孤独
有人说:“我的孩子挺健壮的,没有疾病,是个健康的孩子。”其实未必。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还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公布的调查结果,中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学院王卫博士指出:这种抑郁首先归咎于中国家长对其独生子女的过高期望。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心理学院父母养育与家庭支持中心主任马修·桑德斯说:“来自社会竞争的压力和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使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容易表现出焦虑、抑郁以及烦躁等情绪。长期处于这种消极影响下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
近几年来,存在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情绪稳定性差、抑郁、暴躁、易走极端、容易发生早恋、不听从教导等。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以及性格的形成,如果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会使未成年人在成长中误入歧途,走向失败的人生。
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一旦形成,纠正难度很大,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前预防,预防的关键在于解决未成年人心理孤独的问题。现在有太多的网络、刊物以及电视节目大肆渲染情感类甚至是色情类的东西,未成年人又可以轻易地接触到这类东西,致使他们心理早熟。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父母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太短,再加上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学校班级容量过大,老师不可能给每一个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照顾,造成了他们情感上的空缺。
综合这些原因,最终导致部分未成年人会因为情感空缺而感到孤独,最终形成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另外,有的未成年人为了弥补情感空缺,会与同学或者校外人员混在一起,通过一些不良嗜好甚至打架来寻找刺激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现在,性格孤僻、易走极端的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一方面,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已经不是新鲜事;另一方面,性格孤僻、易走极端的学生常常无法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这些让老师在工作中感到十分棘手。

专家解析
有人说:“我的孩子挺健壮的,没有疾病,是个健康的孩子。”其实未必。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还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由于儿童的发育尚未完善,所以其心理状态的表达不如成年人明确。因此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儿童,其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甚至于翻江倒海。如儿童时期的心理问题未被重视,长大后就会出现心理障碍。有些孩子甚至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就罹患精神疾病。
警示符号:
1、突然变得少言寡语,不愿与人交往。
2、经常恐惧、焦虑不安、烦躁、担心。
3、情绪不稳、冲动。
4、拒绝去幼儿园或拒绝与亲人分离。
5、容易生气、产生敌意或爱发脾气。
6、无兴趣或总不愉快。
7、生活懒散、不愿上学。
8、粗野和有暴力倾向。
9、过分活跃,上课小动作多,不遵守课堂纪律。
10、注意力不集中,不注意听讲,做作业拖拉。
11、行为古怪和无理性。
12、控制不住地反复洗手、反复检查,脑子反复想事。
13、不由自主地反复眨眼、挤眉、努嘴、抽鼻子、摆头或身体抽搐。
14、无法控制地清喉、嗓子发声。
15、不自主地骂人、说脏话。
16、睡不着或睡不好。
17、学习成绩下降。
简单判别法:
当孩子的心理行为或情感表现与其年龄不符,与他的社会环境、社会经历及受教育水平相抵触时,或当他的行为及情感给他本人或与他生活在一起的人造成持续、反复多次的痛苦时,这个孩子就有了“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导致一生的失败。而解决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关键在于解决他们的心理孤独,只有及时看心理医生,才能早日解除痛苦,让孩子健康成长。
训练方案
◆鼓励孩子积极与他人交往,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人交往,一是心理活动不会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里,心情会变得开朗。二是可以向他人倾吐自己的心曲,疏导受压抑的情绪。这样,孩子的心理就会变得轻松,同时又可以从他人那里得到安慰。三是可以了解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提高自信心。四是可以从他人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经验,提高自己的学识能力。
◆家长一定要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避免孩子出现情感空缺。但是,让家长陪伴孩子并不是让家长溺爱孩子,否则会适得其反。教育是一门学问,合格的家长应该掌握一些教育知识和心理学常识,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而且无法解决,应该马上与专业人员取得联系,尽早排除孩子在成长中的隐患。
◆引导孩子自我激励,学会保持心理平衡。心理障碍是暂时失去心理平衡的一种精神状态。要想恢复这种失调的心理,最重要的方法是从比较中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条件,提出心理要求,并经常、及时地对自己的要求进行反思和调整,力求达到良好的心理适应,即保持心理平衡。
作者 蒋平

扫码关注灵通
专业心理资讯

即刻添加心理分析师答疑解惑
心理危机干预公益热线:
0755-2220949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