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倩远近作家丨戚庆贺:红苕年代-文化远近
李亚倩远近作家丨戚庆贺:红苕年代-文化远近
李亚倩点击上方“文化远近”可以订阅哦
读
原创咖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以来曾经备受屈辱的中华民族终于以一个巨人的形象屹立于世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14亿中国人民正沿着十九大制定的目标奋勇向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久将变成现实。回顾四十年的光辉历程,我这个从皖北贫困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不禁感慨万千:我们可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真是今非昔比。就拿现实生活中衣、食、住、行、乐之一的“食”来说吧,吃得饱早已不再是现代人关注的话题。而如今,面对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强调的是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去市场买菜,面对花样繁多的菜品,有时还真为今天该吃什么而犯难。抚今追昔,我的思绪不禁又回到了从前。
美食
故乡泗县位于安徽省的东北部。由于那里属黄河故道冲积平原,土地广袤。然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土地还未包产到户的那会儿,人们都在生产队里一起干活,一块吃饭,干多干少一个样。所以很多群众对种地根本不感兴趣,看着怪好的土地就是种不出庄稼,平时只是栽些红苕。有时偶尔也会种一点玉米、高粱等作物,但由于疏于管理,总也长不成“气候”。
红苕
红苕又名红薯、甘薯、山芋等,属于一年生草本块茎植物。由于其生长对土壤没有严格的要求,所以那个时候每年红苕都像丰收了一样,故家乡又被国家授予“山芋之乡”称号。
记得我刚记事的那会儿,平时别提能吃上一顿麦子面条,若有一块玉米饼子闻起来也觉得是香的。村里大多数家庭的早餐和晚餐往往都是煮一大锅清水红苕,外在锅沿上贴一圈红苕面饼,再拌上一盘萝卜丝,这就算是全家人的“伙食”了。有时中午偶尔也会擀一顿面条,亦或是拌一锅“老鼠粪”面疙瘩(状似老鼠粪,当地俗称),可大多还是在红苕面里掺上少许的玉米面,但这已经算是够奢侈的了。有的家庭人口多,就连这样面条也吃不起,所以还要在锅里添上一些干得发黑的红苕叶子,就连所说的红苕稀饭,也稀得能照见人的影子。早上吃剩下的红苕饼子也舍不得丢弃,成了充饥的“命根子”。红苕饼子刚出锅的时候还比较好吃,可隔上一段时间,就硬得难以下咽了。
到了四、五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有些家里实在没了吃的,就连生产队里分红苕剩下的根茎(俗称白芼子)和育了秧后的红苕母子也成了“宝贝”。还是母亲有办法,见她常常把刚长出来的红苕叶子掐下来和着红苕渣做成菜团,吃起来别有一番味道。家里仅有的一点小麦、玉米等细粮,多半是用来款待客人的,要么就是到了年关,才用来蒸一笼馒头,或包一顿饺子。小的时候我们不太懂事,总打内心抱怨母亲“吝啬”,现在想来却颇感自责。
“红苕吃多了,直想吐酸水!”这是父亲对那段不堪回首的生活所发出的由衷感慨。
的确,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很多都对红苕记忆犹新。或许是小孩子天真无邪的缘故,抑或是偏爱甜食的原因,我总是对那个年代有着割舍不掉的情结,抑或是后来参军离开故乡,那段岁月成了我人生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为了改善一家人的伙食,母亲可没少花心思。她总是想方设法地变换着做饭的花样:要么将红苕剁成块煮;要么将红苕宰成丁烀,要么就是把红苕切成片在蒸笼上馏……可弄来弄去,就是离不开红苕。记忆最深的,就是母亲将红苕磨成渣,撒上少许的葱花油盐搁在蒸笼上蒸。直到现在,我的脑际还时常会浮现出母亲半夜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磨红苕渣的身影呢!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和山乡农村。我的家乡借着改革的春风,生活有了明显改观,家家户户通了电,点上了电灯。有了电,打粉机也随之出现了。这样一来母亲再也用不着守灯熬夜地磨红苕渣了。记得那个时候每到秋后农闲,家家户户都会漏粉条。只见漏粉条的屋子里满是弥漫着的热气,参与漏粉条的男人们个个身体健壮,赤裸着上身、汗流浃背地吆喝着号子用力地和着面,脸上写满了收获的喜悦。另一个人就像是球场上的二传手,将揉搓好的面团准确地投递给坐在锅台上掌瓢的人,那人有节奏地啪、啪、啪拍打着手中的漏瓢,那粉条就像变魔术一样被另外一个人从锅里拽了出来,甚是神奇。
北方深秋的夜已是月朗星稀霜满天的萧瑟景象,天气寒冷难耐,而漏粉条的人家却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漏出的粉条被一排排地挂到了院子里,结成了冰块。那状态像奔腾的飞瀑,又像急促的骤雨,煞是壮观。这些粉条待晾干后分别被运往山东、浙江等地销售,成了主要经济来源。轮到我们家漏粉条时,母亲总会设法多弄几个菜,以犒劳那些帮忙漏粉条的亲邻,紧巴巴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生平第一次吃到了母亲做的香喷喷的猪肉炖粉条。若是到了过年,家里还会熬制一些红苕糖,用来做成玉米或芝麻糖,小孩子状若馋猫,狼吞虎咽地抢着吃,被粘掉牙齿成为豁牙巴的孩子大有人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来成都当兵前,我们那里已经普遍吃上了雪白的麦子面,黑糊糊的红苕饼子早已淡出了人们的餐桌。
时光如梭。昔日故乡传统牛拉肩扛的劳作方式如今已被机械化耕种方式取代,原来十几亩土地需要三、四个劳力半个月才能做完的活路,现在两个人不到一个星期就可搞定。生产工具的革新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又造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闲置,再加上故乡目前一年只种小麦和黄豆(也有种玉米的)两季作物,像红苕、高粱、花生等作物几乎不再种植。一些闲来无事的年轻人大多涌向了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城市打工,成为了现代都市建设的主力军。
位于金牛区北郊的凤凰山是我军旅生涯的起点,堪称我的第二故乡。每当闲暇之余到曾经战斗过的部队故地重游,见宽阔的机场边空闲的土地上满是群众栽种的红苕,我总会触景生情。它不禁又让人回忆起了难忘的童年时光。有了这种刻骨的生活经历,你才会懂如何加倍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原创征文
体裁:诗歌、散文、小小说等精短美文
字数:1000字左右
投稿邮箱:897479038@qq.com
你来稿我设计
让这个季节在你的字里行间轻舞飞扬吧
期待你的投稿
小小申明
来稿即表明作者授权编辑部可以对文稿进行保留原意的适当编辑。
图/网络 文/戚庆贺 美编/木子
来源网络图片请与本公号联系远近作家丨艾秋:读黛玉/宝玉/宝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