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李亚倩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李亚倩追根溯源!宣化名称更迭及宣化古城的考证-宣化人宣化事

2019-03-27 全部文章 549

李亚倩追根溯源!宣化名称更迭及宣化古城的考证-宣化人宣化事

李亚倩
寻 根 溯 源【编者按】每一处地域的称谓,都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探究家乡名字的来历,从中了解家乡的历史,感受乡音、乡土、乡风,唤回温暖的文化记忆,凸显家国情怀。

宣化名称更迭及宣化古城的考证宣化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夏、商时期宣化先属冀州后属幽州;战国时期燕国修筑长城,设置上谷郡,宣化成为长城沿线上重要的军事城堡。秦汉时期,属幽州上谷郡。唐初置北燕州,后改为妫州。唐僖宗年间,析其西部置武州(此地为用兵之地)、文德县(即文德、宣德是宣扬文治德政),宣化为当时的州、县治所。五代时,石敬唐割燕(北京)、云(大同)16州给辽国,其中包括武州。辽改武州为归化州,意为军事征服后的归顺同化,仍辖文德县。宣化仍为归化州治所。金代,是见于史料最早使用“宣化”名称的时期。据《金史》记载,金大定六年(1166年)金军攻克辽归化州,大定七年(1167年)改名为宣化州。至大定八年(1168年)五月,宣化一带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雷雨冰雹灾害,方圆六十里内,稼禾尽毁,人畜伤亡,朝廷赈灾后,为安抚民众,将仅使用一年左右的宣化州名称改为宣德州,仍领文德县;大定九年改文德县为宣德县,宣化为宣德州、县治所。元初,改宣德州为宣宁府,又改为宣德府。至元三年(1337年),因地震改为顺宁府。府辖三县(宣德、宣平、顺圣),宣化为顺宁府和宣德县治所。

宣化名称更迭及宣化古城的考证明代宣化一直为边防重地,不设政府。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废宣德县为宣府。次年,置前卫、左卫、右卫,遣将卒把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展筑宣府城,边长“六里十三步”,周长达12公里。次年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受封谷王,就藩宣府,宣府成为边防重地。永乐七年(1409年)置宣府镇,领宣府三卫,镇守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永乐二十年(1422年),兴和守御千户所(原驻张北,迁入后,兴和城废)被阿鲁台攻占后,也迁入宣府镇城。明正统五年(1440年),城垣包砖,6年后竣工,城高池深,气势雄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宣府镇分八路参将,镇城直辖鸡鸣驿堡。清初,仍沿袭明代镇领卫所制。“宣化”名称的再次使用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时,直隶巡抚郭世隆为改革地方赋政,上疏朝廷,废除宣府镇卫、所制,设置宣化府,统领三州八县。其寓意“宣扬其朝德政,教化黎民百姓”之意,朝廷准奏定名“宣化”,并沿用至今。这与清代统治者“内外一统,民族共融”的理念相辅相成。因其为北京城西第一座府城,又称“京西第一府”。清乾隆十年(1746年)高宗途径宣化时,亲笔御书“神京屏翰”巨匾,至今还高挂于镇朔楼上。日伪盘据时期,1943年,宣化改置为伪宣化省、宣化市。1948年12月,宣化第二次解放,置宣化市。1949年宣化短暂改为镇,之后到1955年10月18日,撤销宣化市建制,改为宣化区。1961年,宣化又分设县、区。2016年1月,宣化县、区合并,称宣化区,属张家口市管辖。

宣化名称更迭及宣化古城的考证现存的宣化城建于明代初期,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素有“燕代巨镇”“畿辅要地”之称, 其城“二十四里有奇,雄阔甲于他郡”。 1996年10月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宿白先生,来宣化考察,对扩城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一次扩城在金代晚期大安年间,蒙古元军不断南侵,金兵聚于宣德州御北,因城小列营城外,所以扩建。在窑子头、观桥西街以北至今还残存着几段当时的夯土城墙。再次展扩城池在明《宣化新城之记》碑文中有明确记载:“洪武初岁,发兵营屯,旧城城狭隘,不足以居士卒。甲戌(1394年),展筑土城,方二十有四里,辟七门以通耕牧。”这次展扩奠定了今天宣化城垣的建制和规模。宣化城建成后,在漫长的岁月里,曾进行过多次修筑。据文献记载,仅明、清两代较大规模的修筑就有14次,最主要的有: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修建城楼4座,角楼4座,铺房172间;正统五年(1440年)在城墙夯土外加砌了一层灰砖,作为加固,从此土城变成了砖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再次大规模修葺了垛口、海墁、炮台等;最后一次大修是光绪二年(1876年)。 宣化城池是一座高大宽厚并且非常坚固的防卫工程,周长12.3公里,与明代的西安城、太原城规模相当,是当时大同城的四倍,为明代长城“九镇”中城池较大、驻军最多的城市,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中国城市建设史》)。 “城厚四丈五尺,高二丈八尺,雉堞高七尺,通高三丈五尺,面阔减基之一丈七尺。”其平均厚度超过高度,稳固程度可想而知。宣化城墙是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对宣化古城的保护日益加强,现在的宣化古城池的轮廓基本完整,保持着初建时的规模。(文章参考自《张家口市志》《宣化区志》《宣化县志》《宣化府志》(清王者辅修),《宣化古城墙》作者颜诚,感谢政协文史委杨立峒科长为本文提供帮助)
来源:方志张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