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倩这雪白,把南京变成了不夜城-法华古琴
李亚倩这雪白,把南京变成了不夜城-法华古琴
李亚倩
今天分享夜景,所以配上刘大师的秋江【夜】泊,很搭哦~
秋江夜泊
秋江夜泊,中国古琴名曲,最早见于明代的《松弦馆琴谱》(1614),据说是根据唐代张继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作之曲。于是认为曲中“打圆”的指法是在描写钟声。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句意境深远,文笔拙朴.千百年来广为人们所传诵.明代古曲《秋江夜泊》,是後人根据这首诗的意境而作的琴曲.最早的乐谱见於公元1614年的《松弦馆琴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因为雪的缘故,晚上比平时亮很多,走在没有路灯的地方,一般需要开电筒的,可是最近都不用,好像整个南京都变成了一个奇幻的冰雪世界。
白天的雪景固然是美的,夜里的雪呢?是不是更加有一种神秘的美~
六朝古都的金陵还留存着古都的感觉,雪白一饰,加上夜的静谧,更有意思。
而《秋江夜泊》中诗句的意境也是“霜满天”,所以不断的发现,这场雪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惊喜呢~
此组照片原型来源于一位昆曲发烧友的周末省昆剧院看戏,看他这么大雪都去看戏真的是爱昆曲。所以借来一用,顺便提一提昆曲。
以前也是觉得昆曲咿咿呀呀的不知道在唱什么有什么好看呢,直到一次一个朋友送了两张票,演的是《桃花扇》,想着送的嘛,就去看看,自此也是爱上了。
中国的文化都是相通的,在一场戏里看见了国画的“简”,哲学的“思”,文学的“深”,书法的“张弛有度”。再配合昆曲本身的服装,妆容,走台等专业的“美”,以及古人留下的经典的戏剧桥段,可以说,昆曲是一场纯正的中国文化元素的可以动的展现。
是的,中国文化不都是静态的(书法绘画)也有三维的立体的动态的——昆曲,各种戏曲的表现形式因为地域的差距有很多不同风格,记得在西安的时候满大街就都是秦腔,当时北方的朋友就跟我说了,好好看看,也许你也会喜欢,昆曲是苏州的,之所以觉得难懂,可能是因为苏州话的唱腔,但是其实南方人听听还是听的惯的,与秦腔比,我更喜欢昆曲的。
何况现在听戏都有字幕,演员演的又传神,代入感比电影强的多。
电影是拍好了反复看多少场都一样的,可是昆曲你看的每一场,每个演员都是现场演,你看见的都是唯一,时间空间都是不可复制和回放的,这样的演出难道不让人感动吗?
省昆剧院也是极好的,场地很小,好像从来米有扩大过,一场戏你不提前买,基本就买不到了,因为座位很少,而戏迷很多~我每次去看,大多都是年轻人,我总是感慨,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很有希望的,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呢~
因为省昆按老戏班的戏台摆,所以演员不用任何扩音,一共就几排位子,坐哪都是身临其境,我觉得特别好,就像古琴不能加任何扩音听一样,这样纯正的昆曲,在南京还能看的见,是一件多幸福的事~
如果你身为一个南京人还没有看过一场昆曲,或者在南京待了很多年还没有看过一场昆曲,那真是太遗憾了,(不是给省昆做广告,是给传统文化打call)
好了,不夜城的冰雪世界,也许只差你的身在其中。
声明:因版权所有,非商业用途转载不究,转载请注明:《法华古琴》或来源《法华古琴》
记得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