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李亚倩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李亚倩这部电影好比《天浴》《芳华》的合体,多半是2018最大话题电影-虹膜

2019-03-31 全部文章 372

李亚倩这部电影好比《天浴》《芳华》的合体,多半是2018最大话题电影-虹膜

李亚倩文 | 栗山暖
严歌苓写过自己对陈冲的印象。
她第一次见到陈冲的时候,是在上海的锦江宾馆,那时候陈冲刚刚拿下了百花奖,才十八岁。
「她梳两根短辫,在两边肩膀上甩来甩去」。
严歌苓的继母俞平,在陈冲的第一部电影《青春》里跟她一起演主角,回来就跟严歌苓说,「没见过这么灵的小姑娘——从来没演过戏,导演一说就明白,戏马上到位!比那些在电影界混几十年的人强太多了!」
李安一直心心念念要找陈冲当自己的女主角,当年他的《喜宴》,就是专门写给陈冲的,后来他很长时间找不到钱,等台湾的中影给他投资时,他就不能用大陆的演员了。再往后,陈冲演李安的《色,戒》,也只是非主角的易太太。
对此,陈冲说,「我是命中注定当不了他的女主角。」
但,我却觉得,比起当演员,陈冲其实更该当导演。她执导的《天浴》,从独特的女性视域为我们展现了完全不同的伤痕年代。她那种对电影的敏锐感知力,在年少的时候是灵气;在达练之后,却成为了能够把握住一整部电影的掌控力。
《纽约的秋天》之后,我一直在期待着陈冲再当导演拍新片,没想,一等就是18年。而现在,暌违已久的陈冲终于重执导筒,导演了新片《英格力士》。影片前不久在柏林电影节场刊上发布了国际版海报,海报上,是一件带着红领巾的中山装。

为什么会用中山装来做为海报的主题?要说清楚这个,还要先说说《英格力士》本身。
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在此前版权曾经辗转多人之手,是一个文革年间的新疆故事。小说的作者王刚,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你应该看过不少他编剧的电影,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和《甲方乙方》,就是出自他之手,前者还拿下了金马最佳改编剧本奖。
《英格力士》,就是English的音译,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用汉语来给英语注音这件事儿,不少人肯定都干过。这也是《英格力士》的小说里,曾经仔细描写过的一个情节——
「以后不要用中文字为英语注音,用我们上海话那叫洋泾浜英语,别人是听不懂的。」他的「别人」肯定讲的就是英国人和美国人。
说这段话的人,叫做刘爱,是小说的讲述者。里面的那个「他」,是刘爱的英语老师王亚军。

陈冲和王志文在片场
从这里你就能看出来,这是一个讲述特殊年代,通过少年视角去看成人世界的故事。类似的同一年代背景的电影也有不少,比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又或者是去年勾起很多人怀念的《芳华》,而陈冲本来也就拍过同样年代背景的《天浴》。
说《英格力士》好比《天浴》+《芳华》的合体,除了年代相似以外,还有别的依据。王刚和严歌苓同于同一代知识分子,成长背景很相似,都在鲁迅文学院就读过。当时,他们的同学还有莫言、余华、刘震云这些人,之后都是中国文坛的大家。王刚在回忆起这段经历的时候还说过,莫言那时候就已经很有名了,不过听课时总是望着前方的讲台,也不知道听进去了没有。
跟严歌苓一样,王刚也有过文工团经历,他们深谙那种「相对封闭的小社会」里的规则,在回望那个年代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感受。那是一种既带有怀念,又陈列了批判的眼光。而陈冲拍过的《天浴》,也是严歌苓的原作,现在从严歌苓的《天浴》到王刚的《英格力士》,相通的不仅是年代,还有作品底色里共通的,对年代的认知。

柏林场刊
陈冲自己也说到过《天浴》和《英格力士》的相似与不同。「这两个作品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都被这两个故事所吸引,因为《天浴》中的文秀是差不多我的同龄人,而刘爱在《英格力士》中也差不多是我的同龄人,都是我自己成长的一部分,就是人生最重要的年代。」
她表示,《天浴》讲的是知识青年的命运,《英格力士》讲的则是一整代人和社会横切面的命运。当年的家庭情感,当年的爱情,当年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当年情怀与人性的极致,都被饱满地镶嵌在《英格力士》的故事里。
而之所以会说,《英格力士》会成为2018年最有话题性的电影之一,则是因为从《芳华》开始,我们发现了一种可以造就「全社会热潮」的电影。中老年人走进电影院是去看他们的青春,年轻人走进电影院是因为他们关注历史。而《英格力士》,正好就是这样的电影。
不过,《英格力士》还不仅仅是一个少年看成人的特殊年代成长故事。「新疆」这个地域,在故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主角们,是从其他地区去到新疆支援建设的知识分子。比如故事的讲述者,前面用汉语给英文注音的那个少年刘爱,他的父母都是清华出身的建筑师,爸爸还留过苏,设计了乌鲁木齐的人民剧场和八一中学;再比如批评刘爱的王亚军,他原本是上海的英语老师,来到乌鲁木齐支边,是那个连一本英语词典都没有的城市里唯一懂英文的人。

电影里的八一中学的场景
知识意味着进步和开放,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地域里,这群外来者,却必须封闭起自我,甚至,将自己从绅士变成流氓。这,是成人世界的规则。
比如刘爱的父母,就一直反对他学英文,更反对他和王亚军来往,这在刘爱看来,匪夷所思。他以为父亲顽古不化,但多年以后,他才知道,父亲不仅英文相当好,还会唱《蒂凡尼早餐》里的《月亮河》。
《英格力士》的故事,便是从刘爱开始学英语,背着父母和老师王亚军偷偷来往下展开。在父母和英语之间的拉锯战中,刘爱也逐渐窥见了父母和周遭成人世界的秘密。比如母亲和校长之间的私情,比如男人们对美丽的老师阿吉泰的不同态度,比如女同学黄旭升那个周旋在各色男性之间的母亲,再比如大多数人对王亚军喜欢给女生补课这件事的鄙视。
就现在公布的主演阵容来看,王志文和袁泉会饰演刘爱的父母,王传君饰演英语老师王亚军,霍思燕在片中饰演的角色还没公布,从人物介绍来看很可能会是黄旭升的母亲。这样的阵容搭配,很明显是在强调「家庭关系」,很好奇陈冲会如何调动原小说中这个几乎只存在于少年眼睛中的故事。

王志文饰演刘爱的父亲
从影片的宣传语「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来看,电影也很有可能也会延续小说中的少年视角。
怎么解读这个英雄主义呢?它,和人们对待世界的方式有关。
这句话来自罗曼·罗兰,他在《米开朗琪罗传》里写道,「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放到影片的时代环境里来看,很多人在当时,都不得不因为种种原因做出妥协和让步。而王亚军却不,他在环境的高压之下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行为准则和精神世界,像他这样的人,是英雄的一种。
而像刘爱的父亲刘承宗,则是另外的一种英雄。虽然他对生活作出了某种妥协,但是在危险到来的时候,他会愿意牺牲自己去保护儿子;只要能够工作设计建筑,他就会有满足感。相比于王亚军这种「坚守」的英雄,刘承宗则是「妥协」的英雄。
但这些人的命运,却往往不理想。在那个年代,规则中的精英风生水起,精神上的英雄却落败不堪。
而放到少年刘爱这里来,他在去看成人世界的时候通常是不完整的,比如他不能理解为什么父母不让他学英语;但是,他又能看到一些被成人忽视的地方,比如当父亲不在家的时候,他能因为看到母亲偷偷穿上了高跟鞋而感觉到母亲出轨。

袁泉和王传君
这是一种既「不完整」又「溢出」的视角。
他们会看到成人世界的不堪与规则,甚至会面临父母辈伟岸形象的倒塌。但是,经历了这些的刘爱,在王亚军因为「骚扰女学生」的指控而被派去劳改时,还是站了出来,尝试帮他洗刷冤屈。这也是一种,「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拥抱生活的英雄主义。」
在《英格力士》的小说里,有这么一段话——
偷这个词是这部作品的关健词之一,我不知不觉地把我故事流动的血液引向了这里。
这个故事中的很多地方都有「偷」这个字。主人公刘爱偷偷学英语、甚至去偷王亚军的英语词典,是对文明和知识的「偷」。
父母辈在婚姻之外发展新的情感关系、女学生对老师的暗恋、男人们对女老师阿吉泰的暗中追求,是人物关系中的「偷」。
而少年对父母辈的质疑,偷看父母的日记,同样也是一种「偷」,那是不够了解父辈的子辈,既想远离父母,又渴望靠近父母的矛盾心情。
作为影片题眼的英语在那个年代的敏感含义,我们现在很难感知,用一段书中的描述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在我们那样的学校里还从来没有英语,我们是天山脚下的城市,我们有许多维吾尔族的同类,于是我们要学维语,我们离苏联比任何地方都近,所以我们要学俄罗斯语,但是英语有什么用呢?英国和美国都离我们太远了,是谁在那个连庙宇都拆了的年代突然让我们学习英语?可惜,我今天查遍了首都图书馆的资料也没有找着那个伟大的人。
而懂英语的王亚军,在孩子们的眼中,就直接与文明、开放、美国和欧洲,乃至西方联系在了一起。
所以,回到前面说的,影片海报上的中山装上来。它来自雕塑家隋建国的成名作「中山装」,这件著名的铸铝材质雕塑创作于1997年,是一件坚硬而饱满的衣服。
在里面我们看不见人物,却能感知到人物。冰冷的雕塑,仿佛是那个火热年代的回光返照。它系得紧紧的纽扣,色厉内荏得就像那个年代的规则。
有意思的是,小说里提到中山装的部分,非常之少。
一处,是在描写英语老师王亚军的时候使用的——
王亚军穿着深灰色的制服,有些象是中山装,但不同的是那衣服的上方只有左边的口袋,插着一支银色的笔,而且领子比一般的要高,把他长长的脖子衬得很直……英语只能从这样的男人身上发出。
而另外一次,则是多年以后,刘爱的父亲见到曾经欺负自己的范主任,他已经坐在了残疾车上,穿着一身蓝色的中山装。
在乌鲁木齐长大的刘爱,并不知道西装为何物,只能用「中山装」来形容王亚军的装扮。而「中山装」在小说中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已经事隔多年,不再具有少年时代敬仰和现代的气息,而是成为了某种破落和衰败的束缚。

电影中的街道场景
在不同的年代,中山装具有不同的时代精神指向,它未曾真正出现在《英格力士》小说的描写里,但是倘若你看过小说,你就会了然,这件中山装,内在于《英格力士》的字里行间。
在《英格力士》的故事里,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件看不见的、笼罩在精神上的「中山装」。那是那个压抑而封闭的年代,系在每个人身上的,中山装第一个纽扣上面的那个风纪扣。
「中山装」这件雕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衣钵」,这个「衣钵」,明显带上了某种文化和传承的意味。《英格力士》的故事,讲述过去的年代,却也有讽今的力量。衣钵从表面上看起来是着装,但从《英格力士》的故事里来看,它既是成人世界隐秘规则的遮羞布,也是少年世界原始天性的束缚套。
现在的我们,虽然不再怎么穿中山装,却依旧带有其他形式的束缚;现在的我们,虽然不再会把English说成英格力士,也未必真的看懂了世界。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唐人街探案2》提升了国产片的技术含量,这春节档冠军该陈思诚拿
郭德纲老师,拍电影和说相声,真的不是一回事
《捉妖记2》一天5亿票房,它为什么创造历史?

二〇一八「迷影手账」
一位资深电影记者设计的电影节神物
如果电影不是记录,那么就是梦

预售正式开启
精美书签、贴纸赠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虹膜微店购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