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李亚倩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李亚倩这里沈氏家族,星光闪耀,不胜枚举!四海之内,血脉相连!-天下沈氏一家亲

2019-04-03 全部文章 618

李亚倩这里沈氏家族,星光闪耀,不胜枚举!四海之内,血脉相连!-天下沈氏一家亲

李亚倩点上面“天下沈氏一家亲”关注!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沈”,先点上面蓝字天下沈氏一家亲,再点关注,每天获取知识.
来源:甪直发布(文:李建荣)
江苏省苏州市甪直古镇,清乾隆年间有“甫里八景”,其一为“西汇晓市”,说的是西汇街上下塘,店铺林立,行摊相接,人流密集,市场繁盛。每日拂晓时分,四乡农民云集于此,物产琳琅满目,满街人群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西涨汇,是西汇街上下塘之间的一条小河,既承吴淞之水,也接八方财源。甪直西部和南部的乡民,大清早摇船而来,沿街叫卖水产和蔬瓜之类。甪直的名门望族沈氏,宅第和产业大多在西汇街。民国年间,沈氏资产遍布镇区各地,“沈半镇”的名声,也就不胫而走。

(图片来自:俞学友)
据沈福源的《乡试朱卷》载,甪直沈氏的祖先叫沈郢,字律节,是楚国人。沈郢的第十一世孙沈戎,字威远,汉光帝时,先是当上济南府太守,因说降了巨盗尹良,被封为海民侯,不久,迁徙到了浙江湖州的乌镇一带。沈戎的第四十一世孙沈子敬,字余庆,在元代至正初年,入赘到浙江嵊州竹溪村施氏。沈子敬的第十世孙沈兆歧,字凤卿,在清康熙初期,为谋取一官半职,离家来到苏州,拜谒权贵、结交朋友,选择在阊门外居住。沈兆歧的第三个儿子沈锺冕,字冠臣,倜傥风流,由于他的相好是甫里(甪直)人,他也就搬到了甪直。
沈福源,原名淇源,字漱石,号绥若,一字馥园。在家中排行第五。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八月二十二日生。很多人不知道沈福源是谁,但说起他的父亲沈宽夫、侄儿沈柏寒,甪直人就都知道啦。沈福源是沈宽夫的第五个儿子,清光绪丁酉科(1897年)举人,曾任河南兰仪县(今兰考县)知县。
沈福源的高祖叫沈天壁,字洪发,是沈锺冕的第五世孙,国学生,敕授修职郎;曾祖沈锦成,字家柱,诰赠奉政大夫;祖父沈翼升,字万鹏,国学生。祖父临终前,遗命建庄。毕竟租房子住,总有点漂泊感,要想成为新甪直人,必须在甪直拥有自己的房子。

(图片来自:邬歌丽)
沈福源的父亲沈国琛(1830—1892),原名沈绪文,字宽夫,国学生,花翎双月选用府同知,诰授奉政大夫,覃恩诰封资政大夫,分部主事加八级。沈宽夫广置田产,勤于经营,一举脱贫致富,并遵从父亲遗命,于同治九年(1870年)在西汇街修建了沈宅,前店后宅,左坊右铺,宜居宜商,也算是扬眉吐气。在沈宅东侧,沈宽夫建立义庄,救助族中子弟,还赈济外地的灾民。元和县令李超琼组织兴筑金鸡湖堰堤(今名李公堤),沈宽夫“捐钱百万”(约合五百两银子)。
光绪十五年(1889年),沈宽夫在甫里先生祠之南,重建甫里书院,并捐吴昆新田400多亩,为日后书院所需经费提供了保障。他多次的善举,地方官员闻讯后上奏皇帝,“奉特旨旌奖”,奖赠匾额“乐善好施”。沈宽夫不只是地主和商人,还是个文化人,著有《居易书屋诗稿》四卷,只是没有公开发行。沈宽夫的事迹,一如沈宅大厅“乐善堂”的抱柱联描写的那样:“经济有成,事业俱自苦志起;读书最乐,俊彦都由名教来。”
沈福源的叔叔叫沈国瑚,原名沈绪敏,字润生,蓝翎监提举衔,候选县丞,诰授奉直大夫,赐封资政大夫,分部主事加八级。沈福源的堂叔伯,一为沈增福,军功保举都司衔,花翎拔补营守备,诰授昭武都尉,随剿嘉兴粤逆,攻城阵亡,入祀昭忠祠;一为沈绍义,候选县主薄;一为沈绪纪,候选巡检;一为沈绪益,议叙从九品。
沈福源的大哥叫沈根源,字养其,是沈宽夫的长子,行廪贡生,中书科中书衔,甘泉县(今扬州)训导。二哥叫沈濬源,字哲存,附贡生,员外郎衔,分部主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沈濬源将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公学。三哥沈济源,勤奋好学,可惜早逝。四哥沈滨源,幼时夭折。沈福源的堂兄沈辰源,国学生。堂弟沈毓源,五品衔,指分两浙试用监大使。沈启泰,从九品。

(图片来自:徐春燕)
沈柏寒(1883—1953),名长慰,字柏寒,又字伯安,号雪尘、素园。他是沈宽夫的长房长孙,也即沈根源的长子。其7岁丧父,由母亲和奶奶抚养长大。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渡日本求学,入早稻田大学教育系,并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因家中发生变故,奶奶急命他回国。沈柏寒接手了家族事业,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当年,他将甫里公学改为甫里小学,试行新式教育,请朱文锺、萧冰黎、殷伯虔等人担任教师。将甫里小学之四面厅,辟为乡先贤祠,中勒沈宽夫像,邑人王同愈为之记,以志沈公兴学之绩。
不久,甫里小学更名为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邀请吴宾若、王伯祥、叶圣陶、沈定均、沈百英、胡墨林等人执教。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风气为之一新。叶圣陶的文学创作生涯和教育革新之路,就是在甪直起步的。叶圣陶后来在回忆文章中称:“我因年轻不谙世故,当了三数年的教师,单感这一途的滋味是淡的,有时甚至是苦的,但自从到了甪直以后,乃恍然有悟,原来这里头也颇有甜津津的味道。”
沈柏寒主持创办的培本幼稚园,是当时吴县第一所具有新式教法和先进设备的幼儿园。他热心公益事业,与萧冰黎、范佩恒、殷柏虔、严子镕等在镇上创办电灯厂、电话局、碾米厂和面粉厂。沈家和范家作为大股东的万顺恒米行,是当时吴东地区最大的米行。“万顺”,既暗合了“范沈”两家的吴语谐音,也寄托了万事如意的美好心愿。沈家祠堂,就位于米行的最西端。叶圣陶离开甪直后,以万顺恒米行为原型、以他在甪直的所见所闻所思为素材,创作了他的著名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为了保甪直一方平安,沈柏寒协助创办吴昆甪直镇人民自卫团,并参与建造了一座高六十多米的瞭望塔,探照灯可以照到北面的吴淞江、南面的澄湖边、东面的东塘江、西面的清小江,使盗匪不敢轻举妄动。
做好事也是需要本钱的。沈柏寒在西汇街成立了商业集团“沈成号”,经营饭店、酒坊、茶馆、酱园、肉铺、布店、南北货行等,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顾客络绎不绝。新中国建立后,他任苏南区特邀代表,参加第一次苏南政协会议。1953年12月病逝苏州。沈柏寒是甪直著名乡贤,既是成功商人,也是社会慈善家,还是功力不凡的画家,他临摹的画作《沈素园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曾被大画家吴湖帆收藏。他的子孙,遵从“不从仕,便从医”的先训,有多人从医,成为专家型的人才。

(图片来自:沈铮泓)
沈定钧(1891—1958),字家珩,号琴生,笔名廷尊、韵宗。本姓王,家有兄弟6人,因家境贫困,入赘沈家当女婿,遂改姓沈。妻子名沈佩兰。他虽然生活在显赫的沈家,却享受不到应有的富裕和荣耀,因为他是入赘的,当时,家族中的女性在分家时是得不到家产的,能带走几套首饰,能有几间房子栖身就不错了,当然温饱是不成问题的。1914年起,沈定均应聘在甫里小学任教。“五四运动”中,他与叶圣陶等组织师生罢课罢教,游行示威,支持五四运动。1923年11月,他作《感怀》诗云:“世事每从冷眼观,江河日下最寒酸。翻云覆雨交情幻,走食奔衣生计难。大好年华如逝若,庄严国土变狂澜。满腔热血洒何处,只自临风泪暗弹。”
1929年,离甪到苏多所中学任教。1937年10月,苏州沦陷,他返回甪直。1938年夏季,应蒋企範邀去苏州祥符寺巷纱缎小学担任文史地珠算教员兼教导主任,迁居双林巷。1940年春,应徐潭秋邀请,在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任征审部主任。1942年,与陈逖先、严沛仁等创办进步文艺周刊《心》,宣传反帝救国思想,并参与创办私立甪直初级中学,先后担任教导主任、校长,作《甪中校歌》。著有《中国书装沿革考》《甫里掌故谈》《吴中逸史经眼录》《桐荫轩读书笔记》《桐荫轩诗文稿》《养晦室联语》等。沈定均注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他的长子沈圣时,是苏州文坛的青年才俊,可惜英年早逝;次子沈达人,曾任江苏省委书记、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
沈定均居住的地方,不在西汇街,而是甪直镇蜡烛弄8号。就是这个老宅,曾经居住过另一支颇有成就的沈氏家族。西涨汇的沈家,是康熙年间从浙江到苏州再到甪直,而蜡烛弄的沈家,是元末明初从南京江宁迁徙而来。然而,他们“五百年前是一家”,这一镇两沈,原本是有渊源的,后来,沈定均一家又住进了蜡烛弄的沈家宅第,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殊途同归”,也许是上苍注定的。

(图片来自:谈晓华)
据清道光年间的《吴郡甫里人物考》载:“沈祥,字兆兴,号以诚,元末明初甫里人,原籍南京江宁,迁至甫里,淹通经史,明初徵博士,不起。”沈祥的儿子叫沈泓,字孟新,以荐授浙江新昌县令,廉谨有守,任职九年,多惠政,离开新昌时,士民拥道攀留,追送数十里不绝。
清乾隆间的《吴郡甫里志》载:“双进士坊,在众安桥西、蜡烛弄口,为天顺庚辰进士沈锺、成化壬辰进士沈铠立,康熙壬午圮。”这双进士的牌坊,纪念的是沈泓的孙子沈锺和沈铠。兄弟俩皆是进士,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他们的父亲是新昌县令沈原本。沈原本有五子:长子沈鉴,明正德间岁贡生,官山东长山知县;次子沈锺,官至湖广、山东提学副使(相当于省教育厅副厅长);三子沈铎,长洲儒学生;四子沈镛,长洲国子生,弘治间由太学授上林苑署丞;五子沈铠,官兵部主事等。

(图片来自:冯建设)
沈锺(1436—1518),字仲律,应天上元(南京江宁)籍。他考进士时,填的籍贯是他的老家南京江宁。自幼读书刻苦,博通经史。明景泰七年(1456年)丙子科举人。明天顺四年(1460年)庚辰科吴宽榜进士,授吏部验封主事,改南京工部主事。升山西提学佥事,明成化十年(1474年)参与编修《山西通志》并序文。累迁湖广、山东提学副使。沈锺为人耿直,不依权势,一生“仕余三十年,无所干谒”,就是当官的时候没有攀附权贵认“干爹”。
当时的首辅(宰相)李东阳感慨地说:“今之不识相门者,沈钟律一人耳!”意思是说,文武百官只有沈锺没到我府上来过。这是对沈锺的褒奖之词,还是责备沈锺不领世面呢?沈锺好赋诗,与吴中名士沈周、吴宽等常相唱酬。沈锺两次打报告申请退休,得到允许后即日南归。晚号休斋。因长子沈宝在江夏(今武汉)为官,他去了江夏安度晚年。著有《思古斋集》《晋阳稿》《楚游》等。
据江夏《沈氏家谱》载,沈锺的第三个老婆周氏育有三个儿子:长子沈宝(字怀甫,一字楚善,号近湖国宾,由太学入楚府仪宾,配楚府中牟郡主,成为楚靖王的女婿),次子沈贲(字文甫,明弘治十一年举人,官雷州同知),三子沈贡(遇例加纳光禄、等署正七品服色,居中和门,近其兄沈宝居所)。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因黄鹤楼“年久倾圮”,楚府捐赀,都御史吴琛修葺,事成后,沈锺作《重修黄鹤楼记》,因此结识了楚靖王。沈锺的儿子沈宝能入幕楚府,攀上皇亲国戚,或许这是契机。

(图片来自:沈铮泓)
沈铠,字仲威,一字幼威,从小“奋志力学”,别筑一小楼,在楼上读书,数月不出门。工夫不负有心人,“以上元籍举于乡”,就是以江宁的学籍参加乡试,明成化四年(1468年)中戊子科举人。成化八年(1472年)中壬辰科进士,官江西等处,钦敕兵部主事。后来,沈铠一家投奔兄长,迁居于武汉的锦绣山麓。
没想到,沈宝在楚府并不安份,竟诬陷楚王世子朱显榕有谋逆之心,幸好嘉靖皇帝明察秋毫,没有降罪即将上任的楚藩王,但沈宝惹祸上身,难免会受到惩罚。好在沈贲先前有首广为人知的《讽兄》诗:“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可罢休;何事长事子孙计,瓦盆盛酒木棉裘。”早有规劝兄长沈宝之意,算是划清了与沈宝的界线,没有被连坐处罚。一首诗救下了沈氏家族,为保全沈锺一脉立下头功,也是万幸。沈宝案发时,沈锺、沈铠这兄弟俩已过世,但他们的子孙后代,前途或许受到沈宝案的连累,在明王朝难以得到重用。
沈锺前两个老婆赵氏和徐氏,有没有留下子嗣,江夏的《沈氏家谱》没有记载。清道光间徐达源的《吴郡甫里人物考》,记沈锺有子沈济,孙沈文,或为留在甪直的血脉。他们没有跟随父亲去武汉享福,在甪直过着平淡的日子,焉知非福?徐达源还记载了沈铠有两个儿子,一为沈滨,一为沈宝。他把沈宝误为沈铠的儿子了,这个当以《沈氏家谱》记载的为准。

(图片来自:狄艮炜)
沈伯英(1897—1992),又作沈百英,原名沈菊泉,笔名石英、白丁。教育专家,儿童文学家。1913年,考入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主攻初等教育。1917年,师范毕业后回家乡,执教于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与叶圣陶、王伯祥是同事。1920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小学任教。1922年聘为校部主任,并从事编审教材工作。1926年任尚公小学校长。1928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并兼任省立上海中学师范班、安定立达学院农村教育部数学法教师。1930年起,兼任大夏、光华、沪江等大学教育系教授。1952年,离开商务印书馆,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曾兼职华东师大教学法教研室主任。
1956年起,兼任上海政协委员。1980年,任上海“全国珠算协会”理事,上海市教育学会顾问。曾编辑《幼童文库》《小学生文库》《国民教育文库》《设计教学法演讲集》《国民教育文库》《小学语文教学法演讲集》《珠算常识与珠算教法》等图书,参与《教育大辞书》的编写,并撰写了大学讲义《小学数学教学法》。发表教育论文300多篇。1988年,荣获儿童园丁奖、全国教育新闻工作者协会教育期刊系列言论一等奖。作品《是谁咬坏了果树》《十个小朋友》《嫩芽的话》等,曾被翻译介绍到苏联、朝鲜等国家。
沈家同(1911—1983),甪直乡绅沈柏寒之子。1938年,沈家同自同济医大毕业,进宝隆医院实习一年。1939年,任宝隆医院内科、小儿科住院医师。1942年,任宝隆医院内科主治医师。1943年,在上海自行开业。1951年,兼任华东工业部华东?筑工程公司医务室特约医师。1953年,获上海静安区优抚模范奖。1957年,受聘兼任华东?筑管理总局职工医院内科主任,并加入九三学社。1958年3月,华东?筑管理总局职工医院并入上海市建筑工程局职工医院,沈家同任内科主任。此后,他放弃私人医生业务,将全部精力投入医院工作。1959年兼任上海政协榆林区二届委员。1961年任宝山二届委员。1962年获上海建工局职工医院先进工作者。

(图片来自:吴志忠)
沈圣时(1915—1943),名储,又名莳,圣时是他的号。他是沈定均的长子。沈圣时9岁时,母亲沈佩兰病逝。他自幼聪敏,酷爱读书和绘画。16岁即参加工作,由亲戚严子镕介绍到昆山银行当练习生。1932年,他考进沧浪亭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三个学期之后,因涉一件“共党案”而自动退学。1934年,他到浦庄小学代课,写下了《浦庄》《箱子盖上》《河浜的早晨》《落花生船》等文章,在苏州文坛崭露头角。1935年2月,他去皖北怀远县淮西中学教书,发出了“老中国是到处破落得可怜”的感慨。
他思想进步,笔耕不辍,常在上海的《申报》发表文章,杂文《膝盖骨》曾轰动文坛。他入聘苏州《早报》负责副刊“早茶”的编辑工作。1936年春,他选编了39篇旧作,出版了一本《落花生船》。上海开明书店曾把他的作品选进初中《国文》课本,对于一位青年作家来说,无疑是一种殊荣。抗日战争前夕,他倡议“在抗战中我们都要为国家作出一定的贡献”,他目睹日本侵略军的横行,民族败类的无耻以及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苦况,写了许多刺刀投矛式的杂文,还撰写了两部中长篇小说《夕阳》和《渔娘哀史》,先后在南京《京报》连载。沈圣时体弱多病,为了贴补家用,一面拼命工作,一面熬夜写作,还在振华女中兼课,终于一病不起,去世时年仅29岁。

(图片来自:傅静中)
沈家立(1921—1998),是沈柏寒之子。1940年9月,考入东吴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前身)。1948年,在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华山医院)外科工作。1952年3月,参加上海市第三批抗美援朝志愿者医疗队。当年9月,转到上海外科医院(中山医院)泌尿科工作。1955年,调入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参加创建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泌尿外科,历任泌尿外科主任、副教授、教授。1977年,成功完成一例“同科异体肾移植”手术。1988年起担任上海医科大学泌尿外科博士生导师。
1992年,退休后返聘留用。曾在《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泌尿科杂志》等全国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加《外科手术》《临床实用泌尿外科学》《实用外科学》《实用临床泌尿外科》《实用内科学》《肾脏移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等12部书籍的编写工作,担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泌尿科编委。他治学态度求实、严谨,擅长尿流动力学及尿生殖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为中国泌尿外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沈达人(1928—2017),是沈定均续弦所生的儿子。1951年7月参加工作。195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常州市新毅纺织厂技术员做起,历任副科长、车间副主任、副厂长等。1960年,任常州市纺织工业局人事秘书科科长、副局长。1968年,升任常州市纺织工业局革委会主任、局长等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担任中共常州市委副书记、常州市市长、书记。1983年,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三年后改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1989年12月,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93年4月,兼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93年9月,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他还是中共第十二次、十三次、十四次、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胸怀大局,待人宽厚,作风正派,清正廉洁。2017年8月2日病逝于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图片来自:陈梁)
甪直西涨汇沈家,子孙繁衍,分散于世界各地,不少人成就卓著。诸如:沈家钧(1905—1986),清华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哈佛经济硕士,曾任职中国银行;沈家锡(1911—1998),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美国密执安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家鑑(1916— ),上海海运学院毕业,1938年进入金融界,1957年去香港,参与创办香港美林(MerrillLynch)公司,任副总裁;沈家铨(1921— ),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毕业,水处理专家,能源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沈祖炜(1939— ),中国航天专家,参与研制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东方红一号卫星、第一艘神舟飞船等,获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甪直沈氏家族,星光闪耀,不胜枚举。四海之内,血脉相连,散则甪直人,合则民族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