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李亚倩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李亚倩追寻当阳半月那些厚植在心底的民风民俗!-爱上当阳

2019-04-06 全部文章 314

李亚倩追寻当阳半月那些厚植在心底的民风民俗!-爱上当阳

李亚倩


追寻半月镇民风民俗
王潇东
要探寻半月镇的民俗文化,首先是弄清楚半月镇是怎样得名而来的。相传关羽“千里走单骑”,曾于此地驻守,每半月问候一次刘皇嫂,由此得名半月;又传观音由南海托铁塔经此地,忽闻鸡鸣,惊叹“半夜了”,由此得名半夜山,演变为半月山。1700年前,东汉时期半月即有宗教活动;600年前,半月集镇成于明中、盛于晚清,清同治五年《当阳县志》云:“邑之乡市,曰半月山,治南50里。”区区半月,民风淳朴,地域特色明显,成为全国文明乡镇,一举成名,万人敬仰。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去追寻那久远的民俗。

一、古道德之遗风
一个小镇生命根基在哪里?这要追溯到中国的道教。道教讲究崇道为德,道法自然。半月镇的道教历史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深深影响到古镇的道德、精神与品质。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以紫盖文化为核心的半月道德文化源头。东汉末年,道教灵宝派祖师、太极仙翁葛玄于此结茅炼丹;其后代,东晋名医葛洪于此研究炼丹祛疾;唐代,此处被列封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紫玄洞天。《当阳县志》云:“治南五十里,顶方四垂若伞盖,林石皆绀色,故名紫盖。”紫盖寺是中国重要道教活动场所,目前仍存大殿、嘉靖钟、炼丹井、封神壁画等历史人文遗迹,慕名瞻仰者不绝,是半月镇乃至沮漳大地道德文化源头。

二是以斋公包为代表的半月道德文化传播载体。在紫盖寺的辐射之下,半月镇在历史上出现了一批道教文化遗迹,如葛玄曾在春光村圣水寺打水炼丹,龙台村曾建有道教建筑龙台观,风铃岗曾有凌姓道士响铃驱鬼,宇宙村因道士聚集而形成道士台子,就连半月镇制高点亦被冠名为斋公包(斋公即为道士),将道教文化供奉在了半月的最高处。三是以供奉土地爷为代表的半月民间道德文化传播。半月民间对于土地爷的追捧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乡镇,宇宙四组、燎原岗等地均有居民将挖掘出的土地爷雕像,起屋供奉,虔诚至极,一些因供奉土地爷而受益的故事广泛流传。
由此可见,上善若水、虚极静笃的道教道德文化对半月人民影响至深,这也造就了半月人谦恭忍让、敦厚温良的地域性格,这种性格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当地党委、政府对民风民俗的培育,夯实了创建全国文明乡镇的文化基础。
紫盖寺
燎原桃花
二、“重农固本”之基
曾经,当阳市三大古镇的繁华码头形成了沮漳两岸浓厚的重商文化,但在“水”文化大行其道之时,千年来,半月镇却恪守着重农“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产业景象。为何形成重农氛围?一方面半月镇217平方公里、3.2万人,人口密度147人/平方公里,远低于当阳市平均人口密度225人/平方公里,全镇耕地面积14万多亩,人均4亩以上,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且土层较厚,土地资源极其丰富;另一方面,虽然如今的半月镇因当枝一级路的修建,区位优势得到很好的体现,20分钟即可享受高速铁路、长江航道带来的便利交通。过去,因半月镇不临江河,没有封建时代的内河航运,没有建国后便利的汉宜公路通道,上个世纪的工商业发展必须借道窑湾、枝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重农文化传承如何?一是柑橘产业鸿篇巨制。1989年,半月镇迎来第一波柑橘开发高潮,各地开山伐林,直至1998年成立凤凰公司,柑橘面积达数万亩;2003年以后,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形成第二波土地开发高潮,东环、西环柑橘基地相继成形,28个村几乎村村都有林果场,将全镇柑橘面积扩大至近10万亩。2015年,半月柑橘规模达到12万亩、产量达到20多万吨,在宜昌市镇一级中亦不多见,在当阳市轰轰烈烈开展招商引资之际,半月镇柑橘产业成为了响亮的名片,同时也夯实了半月重农文化基础。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2000年以来,半月镇已完工各级各类土地开发项目56个,投资3.33亿元,新增耕地达3.2万亩;全镇通村通组公路达到460多公里;全镇主要灌溉渠系达181公里,为农业发展强基固本。

三是草食畜牧业异军突起。半月土壤深厚肥沃,适宜玉米、草料生长,草食畜牧业一直是传统强势产业。2013年,顺水牧业、文章养羊投产,全镇草食畜牧产业规模最高峰达5万头,目前仍维持万头规模,和旺畜牧养牛规模千头以上,在宜昌首屈一指,半月草食畜牧业在宜昌市同类乡镇中摇旗领跑。“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农耕文化培养了半月人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群体性格,也传承了和延续了古老的农耕文明。


半月镇环凤凰山自行车赛道
王家楼子
三、“尚学善作”之气
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半月人淡泊宁静,朴实勤劳,热爱学习。1973年,红光初级中学(简称红光中学)建校,1978年被评为当阳县3所重点中学之一,各地学子争相前往,在当阳红极一时,培养了杨卫华(现任宜昌市猇亭区区长)、向军(现任西藏加查县委常务副书记)、郑兵(现任华东建筑设计院工程师)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人才。1995年红光中学撤销后,半月镇初级中学(简称半月镇中)接过重教衣钵,21年来,半月镇中先后走出了刘云洲、吴帆、张锦浩、朱晓东、余璇等一大批北大、清华学子。20年来,半月镇为当阳市输送了十多位重点中小学校长及教育系统负责人;20年来,从这里走出的以余刚(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宋学保(清华大学教授)为代表的高校园丁,桃李天下;20年来,以王小强(美国匹兹堡)、陈砚(美国弗吉尼亚)为代表的半月海外游子,用知识改变了人生……在各行各业,他们勤奋好学,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奋发向上,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贡献。从这片热土出去的人是富有学识、内涵、修养的,无论走在天涯海角,都贴上半月范儿标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千百年来,半月镇以独特的地理环境、传统的民俗民俗,造就了半月人“尊道崇德,重农尚学”精气神。行走在文化的长廊里,半月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故事,传递这真诚又而温暖的情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