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李亚倩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李亚倩追本溯源丨仝道荣《仝氏族源考》-仝氏宗族

2019-04-08 全部文章 557

李亚倩追本溯源丨仝道荣《仝氏族源考》-仝氏宗族

李亚倩
“仝”字是“同”的异体字,始出自《道书》。汉字有各种体,如宋体、仿宋体、新宋体及揩体等。但“仝”字作为“同”的异体字,已有很大的变化,以致许多人不认识这个字。
“仝”字作为人名,至少已有一千二百年历史。如卢仝(约公元795-835年),唐代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唐初“四杰”诗人卢照邻嫡系子孙,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县。卢仝二十岁离家出游,常与文学家韩愈、诗人张籍、贾岛、孟郊交游。卢仝对腐败朝政反感,决意抛弃仕途,两次拒任谏议大夫。唐大和九年(835年),卢仝留宿大臣王涯家,适逢“甘露之变”,被宦官杀害,时年四十余岁,归葬于济源县武山故里。《全唐诗》收录其诗八十余首。
关仝(约公元907-960年间),五代后梁人,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著名画家,擅长山水画。早年师从荆浩,晚年有出兰之誉,并称“荆关”,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三大流派之一,四大山水画家之一。《宣和画谱》收录其画94件,传世作品《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等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朱仝,北宋梁山英雄第十二名,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六名。原是山东郓城县巡捕马兵都头,被迫上了梁山。招安后,被封为保定府都统制。
“仝”字作为人名,也见于金朝徐州枢密院参议官仝周。但仝周不姓仝,他姓粘葛,全名是粘葛仝周。

仝姓在中国姓氏中是小姓,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统计的全国前五百个姓氏中的排序为第478位,人口总数百万。关于仝姓的起源,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些仝氏族人对自己的姓氏起源长期以来迷惑不解。如河北省正定县光绪九年(1883年)修订的《仝氏家谱》序中记有:“熟思无如最可慨者,我族仝氏既不列於百家,旁搜余典又未见於群籍,稽诸文而无徵,询诸人而莫识意者。封於卫以地得姓,抑鄣去邑而为章,百去一为白,自成其画与,官司徒官司马以爵得姓与,不然,同仝 相传以讹, 仝微别相沿以误与。”可见,古人对仝姓的来源并不清楚。
睢宁县是全国最大的仝氏聚居地,该县有近10万仝姓人口,都是元末兵部尚书仝文瑞的后裔,家谱比较完整。仝文瑞元末弃官隐居睢宁,明初朱元璋派刘基奉诏征之,但文瑞守义不屈,令长子留睢宁,二子去辽东原籍,三子去陕西,四子去河南,五子往湖广,六子往燕京,嘱毕饮鸩而卒。至今二子、三子及五子下落不明。2006年睢宁仝氏第八次续修家谱,他们想借此机会查明三位二世祖的下落。以前虽曾派出几批人到全国各地调研,但都收获不大。2006年底,睢宁仝氏联系上了我,我建议他们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仝氏联谊会议探究仝氏的起源,并答应全力以助。睢宁仝氏同意这一建议,随即成立了筹备组。
召开这样的一次会议,首先要知道全国哪些地方有仝氏族人,搞清全国仝氏聚居地的分布。英特网是当今信息传播最多最快的场所,其中的百渡网站信息量最大。凡有几十户几百口仝氏族人生存的地方,他们的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及对外交往的信息,或多或少会在百度网上有所透露。于是,我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在百度网上以“xx县(或市)仝”
按全国县市总数点击了1735次,每个县市又出现几十条信息,终于从几万条信息中搜索发现全国有152多个县市、359个乡镇村有仝姓聚居地,可以说找到了仝姓聚居地的八成多。筹备组随即按这些地址发出了邀请信,因大多数地址不知道族人名字,信封上只好写“xx省xx县xx乡xx村村委会转仝姓长辈收”。考虑到农村族人从远道赴睢开会花费不小,为减轻他们的负担,筹备组决定“三免二送一自理”,即免会务费、免食宿费、免资料费,送睢宁《仝氏族谱》、送《仝氏历史资料汇编》,往返路费自理。为了酬集经费,睢宁仝氏企业家仝泰忠、仝德侠等慷慨解囊,为会议顺利召开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邀请信发出后,立即得到了全国各地仝氏族人的热烈响应。
2007年5月3-4日在江苏省睢宁县终于举行了全国首届仝氏族谱研讨联谊会。全国9个省市30多个县市256名仝氏族人代表参加了会议,各地族人带来了几十部家谱以供研讨。大会通过研究历史资料,交流家谱信息,对比历史上的夹谷氏族和当今仝姓氏族的地域分布,一致认为东北女真族夹谷氏于十二世纪进入中原汉化后的后裔就是全国各地的仝氏,而女真族夹谷氏留在东北的后裔即今满族佟氏。作出这一结论有下列三点理由:
1.有关历史文献都一致肯定东北女真族夹谷氏汉姓为“仝”。《金史》[2]最后一章《金国语解》中的《姓氏》(p.2896)一节有“夹谷曰仝”。这是在正史中首次从官方肯定了夹谷氏汉译为“仝”。元明时期,夹谷谐音为夹温,“夹”与“温”两个音相拼,近似得到“仝”的谐音。又为区别于已有的“童”及“同”姓,故用“仝”姓。金朝诗人元好问(1190-1257年),山西忻州人,曾官至金尚书省左司员外郎(正六品),著有《元遗山集》,其中记载了夹谷铭其改汉姓仝一事。元末明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陶宗仪的30卷笔记《南村辍耕录》中有记载:“金人姓氏夹谷曰仝。”

《宋史·理宗记》中也记有:“瑞平元年四月(即1234年)庚寅,金降人夹谷奴婢改姓同名鼎”。但此处“同”应为“仝”,夹谷奴婢降宋一事发生在扬州。汤杰在《扬州政协》网站上发表的《扬州姓氏趣谈》一文中写到:“宋瑞平元年,宋将赵葵会同蒙古灭金,其将夹谷奴婢降宋,改名同鼎,-----今扬州只有‘仝氏’,而无姓‘同’的”。可见当时有人将“仝”误写成“同”了。
民国十八年由开封开明印刷局印制的《雪舟诗抄》(即仝雪舟诗抄)有南阳张嘉谟写的跋,开头为“唐河松亭仝君出其曾大父学舟先生诗一卷以示嘉谟,纸墨塗注手泽娴然为先生手抄本,仝氏见史传始于明方技寅,安邑人,先生族迁自安邑,故乡里述仝氏世系明以上无能溯者,今此本有印章曰夹谷后裔,乃知先生金源贵种,史所称白号姓也。”
我国国学大师、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在此诗抄的跋后曾写了一篇《仝学舟先生传》,详细介绍了仝学舟的家世。冯友兰写此传记,是因“余与先生家为姻戚,故悉其家世云。”

《金史》女真姓氏名单中共有99个姓氏,其中83个称为“白号之姓”,16个称为“黑号之姓”,很可能白姓是更古老更优越的姓氏,因为女真人把白色作为吉利的颜色。由上述可知,夹谷氏在女真族中是较古老较优越的姓氏。事实上,夹谷氏在白号姓中排第三。《金史》志第三十六、百官一规定:“凡白号之姓,完颜、温迪罕、夹谷-----”。
由这些历史文献我们可以确认,女真族夹谷氏汉译为仝。金朝时期,女真人是不准改用汉姓的。1173年,金世宗下令:“禁女直人毋得译为汉姓。”1187年,金世宗又重申:“禁女直人不得改称汉姓,犯者抵罪。”1191年,金章宗也规定:“制诸女直人不得以姓氏译为汉字”。融入中原的夹谷氏普遍改用汉姓仝,则是在元末明初。元朝社会根据民族成分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等为蒙古人、二等为色目人(西域人)、三等是汉人(指中原原金朝统治下的各族人包括女真人),四等是南人(原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可见在元朝时期,女真人仍有一定的生活空间,并未受到特别的民族歧视。但到了明朝,汉人统治者对各少数民族采取了民族歧视政策,朱元璋曾三令五申反复强调禁止胡服、胡姓、胡语、胡俗。在此历史环境下,女真族夹谷氏不得不改用汉姓。即使留在东北的女真族,虽然仍能保留本民族的习俗,但在汉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下,夹谷氏也不得不改为汉姓。也许为了区别于中原已融入汉族的仝姓,而改用了同音的“佟”姓。元杂剧《虎头牌》中就称“夹谷氏姓佟”。夹谷氏在满语中翻译为瓜尔佳氏,但满语中翻译为瓜尔佳氏的还有另一个姓氏古里甲。瓜尔佳氏由满语翻译成汉语时即为仝氏、佟氏,但也有极个别异译的。夹谷氏被异写成瓜尔佳,最早见于元代姚燧的《兴元行省瓜尔佳公神道碑》(《牧庵集》第十六集)。

2.各地提供的几十部家谱,凡对族源有所考证的,都一致认定仝姓为进入中原的女真族夹谷氏汉化后的后裔。下面就主要几支的家谱稍作摘录。
(1)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三家庄村和房子村住有几百户三千多仝氏族人,他们的家谱比较完整,一世祖夹谷成庆,二世祖仝德刚,三世祖有三房:大门仝敬、二门仝谦、三门仝礼。于民国十六年重修的家谱序记有:“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夹谷氏,嗣遭元灭,遂易今姓,元有讳成庆者为本邑令,因家焉村名房子,里号双安,户口殷繁,人丁蕃衍。惜乎谱籍无存,宗支莫考。明正统间,邑人有讳‘寅’者,稿京房易”。民国十五年修的《仝氏大门金公支谱》记有:“鼻祖讳成庆,本贯大同人,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知安邑县事。”
二门道光十三年的族谱后序记有:“我始祖讳骥字德纯公,固安邑仝寅之后,实隆州纳鲁悔河夹谷之奇之后也。”三门光绪戊戍年《仝氏族谱》的考姓明派记有:“我仝氏乃隆州纳鲁悔河人也,复姓夹谷,当金龙兴时我鼻祖夹谷阿海率所部来归。” 由安邑的这些家谱我们看出,仝姓的上祖是女真族的夹谷氏,安邑的迁始祖是夹谷成庆,其第二代正值元末明初,其姓已由夹谷改为汉姓仝。安邑仝氏有传世对联:“祖籍隆州夹谷姓,繁散异地安邑公”
(2)河南嵩县光绪三年《仝氏宗谱》序记有:“仝氏祖居山西,明崇祯年间,仝公讳文字升公,以监察御史,授河南省巡按,性骨鲠,察河南府福王种种恶款,具疏上奏。上不准奏,反坐子孙,不敢回归,流寓嵩孟,后遂家焉。捻匪至嵩,谱系已失,若序谱系,因述其略,以示后世。明始祖,太仆卿欽天监,文华殿学士讳寅字协恭。支祖,监察御史河南巡按,左庻子讳文字升公。”由此可见,今嵩县、孟津一带的仝氏,迁始祖仝文,上祖是仝寅,而仝寅已知是夹谷成庆之后。所以嵩县、孟津的仝氏是女真族夹谷氏的后裔。
(3)河南唐河县约有一万多仝氏族人。民国十五年修的《仝氏大门金公支谱》记有:“二门始祖讳谦,公有子三,后世宦逰京师、河南唐县,有祠有谱。” 综合上述可知,唐河仝氏迁始祖仝骥是安邑夹谷成庆之后,所以唐河仝氏也是女真族夹谷氏的后裔。唐河县仝氏有传世对联:“夹谷家声远,庆阳世泽长”。这里的“庆阳”可能来源于下列史实:唐河仝氏七世祖仝宜,诰授奉政大夫,顺治戊子科拔贡,曾任陕西庆阳府同知。
关于安邑、唐河两地仝氏的民族属性,山西日报社原总编辑王雪櫵先生曾作过考证,他在《安邑仝姓为女真后裔考》及《关于仝氏家族的再调查》[20]两篇文章中,都肯定了两地的仝氏是女真夹谷氏后裔。中央民族大学已故教授贾敬颜在两篇重要论著中也确认唐河的仝氏是女真人夹谷氏后裔。他在《“汉人”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一文中说:“1952年笔者曾答复过一封信,该信系河南南阳市仝工娥所写,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转来。信中言,听家中老人讲,他们的上世是“鞑子”,请鉴定民族成分,并言现在唐河县城里还有规模较大的仝家祠堂。我的结论是:仝氏乃女真族夹谷氏所改姓,亦作童或佟。”他在另一篇文章《略论汉民族的形成》(载《文史知识》1987年第二期)中写到:“朱元璋于1368年(建国之初)颁布了一道禁止胡服、胡语、胡姓、胡俗的命令,而在以后反复重申这一条禁令-------加速了明朝境内蒙古、色目人的汉化进程-----而一部分女真人则混入蒙古族,南阳地区的仝姓(夹谷氏),分明出自女真,但却自认是‘鞑子’。” 1984年出版的《运城县地名录》中关于安邑房子村、三家庄的地名记有:“传说元朝时,该村移来三家姓金的蒙古人,故名三家庄。”

其实,安邑仝氏在元时称自己姓金表明不忘自己是“金人”,自称蒙古人却是有政策背景的。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54年),定拟军官格例,规定“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即享受一等公民待遇)。女直、契丹生长汉地,同汉人(即三等公民待遇)。”(《元史》世祖纪十)上面已经提到,安邑仝氏的始祖夹谷成庆本贯大同人,大同属西北地区,于是为了求得较好的政治待遇,他们自然称自己是蒙古人。据考证,夹谷成庆所在的夹谷氏一支,早在金朝就由东北故土迁至大同、张家口一带,这一地区邻近蒙古族地区,语言、生产方式及生活习俗接近蒙古族。
(4)河南省新安县五头镇仝沟于清嘉庆二年修的《仝氏家谱》序记有:“仝氏之始始于夹谷,夹谷之原原于金纪,世传始祖为金宗室人,赏为金宰相,受姓夹谷,其后寄居洪洞,至元末时改曰仝姓,及今仝氏家庙书“夹谷世胄”从此始焉,自大明迁民时仝氏由洪洞分派迁于河南数支(余)家,一支迁于孟津,又一支迁于郏县,一支迁于新安城东北十五里,因号村名曰仝家沟,先人相传三支原系一门分迁,及今辈次犹存。” 宰相在金朝称为右丞相、左丞相。查《金史》,夹谷氏任职右丞相及左丞相的只有夹谷清臣一人,因此新安县、孟津及郏县的仝氏始祖是夹谷清臣。
(5)河南省宜阳县张坞镇岳社村及董王庄乡的仝氏,于2001年修的《仝氏家谱》记有:“经过多方面考证,岳社仝门来源于新安县仝沟。”故宜阳县的仝氏也是夹谷清臣的后裔,是由夹谷氏改汉姓而来的。
(6)河南省南召县2007年修订的《仝氏族谱》序中记有:“椐有关历史资料考证,仝氏起源于金国灭亡到元朝成立时期,由女真族中‘夹谷’氏因逃避迫害改为‘仝’姓,其家族成员几乎分散于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迁移至河南郏县。在清朝乾隆年间,我祖心正由郏县迁移至现在南召太山庙仝庄、红土沟一带,在此繁衍生息已二百余年,至今已十二代,现有人口一千二百余人。”南召仝氏祖坟的碑文上刻有:“先祖心正自郏县赵庄迁来”。由上述可知,郏县的仝氏有一部分是夹谷清臣的后裔,另一部分可能是元朝时定居在郏县的夹谷留乞的后裔。因此,南召的仝氏也是由夹谷氏改汉姓而来的,有可能是夹谷清臣的后裔。
(7)上述几处的家谱说明仝氏起源于夹谷氏,但也有仝氏由“佟”姓改来,不过东北佟氏也是元末明初由夹谷氏改汉姓而来,所以这些仝姓也是女真族夹谷氏的后裔。例如,江苏省睢宁县的仝氏就由佟姓改来。睢宁仝氏的始祖仝文瑞是山东省郓城县仝氏始祖仝福新的胞弟。郓城《仝氏族谱》中的《福新公传略》记有:“至和元年(1328年),----,公戍辽东军。-----,公弟福国名文瑞,至正初(1345年左右)登进士第,御赏榜名密尔麻和谟,始士元。-----,十三年(1353年),------,帝诏授福国兵部尚书,总制天下军马,镇守潼关,其兄辅之。-------,公时为潼关总镇,-------,至正十五年(1355年),-------,脱脱罢相之时,------,革去总镇之职,-------,公曰:‘为尽忠节,解甲告病还乡,间或幸免于祸。’公弟曰:‘弟也有此意。徐州睢邑,诸多相识,我率子隐居。’ ------,公曰:‘佟久士元,屡与明拒。元灭恐累及子孙,可洁身远遁自隐,更佟为仝。’”由这段传略文字我们得知,仝福新、仝福国(仝文瑞)均系辽东人,原姓名为佟福新、佟福国,可见元朝中期,东北夹谷氏已有人更夹谷氏为佟姓。公元1355年,即元朝末期,元顺帝腐败,罢了脱脱丞相后,又革去佟福国潼关总镇之职,致使佟福新、佟福国两兄弟解甲隐居,为避祸改“佟”姓为“仝”。江苏省睢宁县、河南省博爱县、台前县、山东省荷泽县的仝氏都是仝文瑞的后裔,这些地方有传世对联:“辽谷征途家声远,夹谷分派世泽长”、“夹谷发源家声远,洪洞分派世泽长”。
安徽和县的仝氏也是由东北的佟姓改来。2003年新修的和县历阳《仝氏宗谱》考证了和县仝氏族源:和县仝氏始祖仝小桥,原姓名佟国纪,是清康熙帝的大舅,清廷的重臣。佟国纪兼任皇子的武术御教师,一次在教练武术时误伤皇子致死,本该满门抄斩,但因皇亲国戚关系,加上清初佟姓高官厚禄人多势众,有“佟半朝”之称,最后康熙帝从轻处罚,发配安徽和州。当时佟国纪的远房堂弟佟国祯时任安徽按察使,少不了给予保护。佟国纪发配和州后,为避误伤皇子亲戚的报复及地方官吏的歧视,改“佟”姓为“仝”。
3.对照一下金朝夹谷氏在中原的分布(图1)与现今仝氏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图2),我们立即发现有惊人的一致。虽然在明初的大移民中,夹谷氏后裔也难避迁移,但夹谷氏后裔的分布与现今仝氏的分布依然是吻合的。这两种分布惊人的但也是必然的一致,进一步从地理位置上证明了现今的仝氏就是夹谷氏的后裔。

仝氏族源考
1125年和1126年金军两次伐宋,西路军的路线是沿吕梁山和五台山、台岳山之间的四大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及汾河流域,进军到临汾市及长治盆地的长治市。夹谷氏军户沿途可能定居的下述地方:云中(今大同)、朔州、太原、平阳(今临汾)及隆德府(今长治市一带),正好是现今仝氏聚居地的大同市、怀仁县、浑源县、朔州市、神池县、太原市、祁县、汾阳市、介休市、灵石县、古县、临汾市和屯留县、长治市等。1127年金军西征路线,是沿汾河下游及渭河流域的运城盆地和关中盆地,经河中府(今永济市),直进到凤翔。夹谷氏军户沿途可能定居的这些地方,正好是现今仝氏聚居地:襄汾县、稷山县、夏县、平陆县、运城市、永济市、山阳县、泾阳县、户县、岐山县、宝鸡市及凤翔县。
东路军两次进军合围开封来回的路线,是从燕山府(北京西南)出发,沿太行山脉东侧华北平原的涿州、保州(今保定)、中山府(今定州、无极)、真定(今正定、行唐)、滑州、开封、开德府(今濮阳市)及大名府。夹谷氏军户沿途可能定居的这些地方,正好就是现今仝氏聚居地的涿州市、定州市、曲阳县、行唐县、正定县、无极县、元氏县、南和县、鸡泽县、邱县、肥乡县、大名县、南乐县、濮阳市、汤阴县、滑县、卫辉市及封丘县等。
前面已经提到,除了这两个地区外,金朝夹谷氏人还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及山东省西部地区。河南省有118个县市,现已查明至少有48个县市有仝姓聚居地,是全国仝姓聚居地最多的省份。这48个县市分布在开封周围的豫东平原,即河南省的中、东部地区,以及南阳盆地的南阳地区。山东省有仝氏聚居地的23个县市,有18个分布在山东省西部地区。由此可见,河南省和山东省西部现今的仝氏聚居地,和历史上夹谷氏后裔的分布是吻合的。

综上所述,无论从历史文献上看,还是普查各地的仝氏家谱,或是对照历史上夹谷氏在中原的聚居地分布与现今仝氏聚居地分布,都无可辩驳地说明,女真族夹谷氏十二世纪进入中原汉化后的后裔就是当今的仝氏。这一结论,是2007年5月初,在江苏省睢宁县召开的全国首届仝氏族谱研讨联谊会的重大收获,从此解决了全国百万仝氏族人长期迷惑不解的族源归属问题。
但这一结论的逆命题是否成立呢?也就是说,是否当今所有的仝氏都是女真族夹谷氏十二世纪进入中原汉化后的后裔呢?通过会上讨论及会下交流,至今只发现有两地提出异议。
河南省封丘县仝氏对自己的族源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多数人认为家谱里有人提出是铁炫的后裔,但也有人认为依据不足。该县咸丰八年(1858年)仝允升写的《仝氏族谱》序中记有:“仝氏之仝未详始自何代,果何所因。至清咸丰丙辰,封邑儒学训导祈老夫子,邓州人也,曾见仝氏族谱,向予言曰,自明太祖洪武,太子标卒,嫡孙允炆即位,国号建文。燕王棣,太祖之四子也,以燕叛,建文帝命都督盛庸、尚书铁炫伐之,屡败燕王。固明之忠臣良将也。后燕王自立永乐,遂夷其族,不敢姓铁,改姓金,以存铁之余孰意。后经查出铁即金姓,又不敢姓金,将金减去点画改姓仝。此仝氏之所由来也。想当时只有帝命,而他无所知,虽夷族於当时亦可称美於后世。予思仝氏之仝,非若他姓众多,有同字不同姓者欲修理族谱,但予生也晚,非特远处同族,不能周知。”
铁炫(1366-1402年),回族,明邓州(今邓州市)城关人。“靖难之役”中,铁炫坚守济南,大破燕军,燕军南伐时不敢取道济南。1402年,朱棣即位后,设伏兵计擒,铁炫在淮南被俘,遂受磔刑而死,年三十七岁。铁炫被诛戮后,其八十多岁的父母被发配到海南,十多岁的长子充军,后被虐杀。二子为官奴后也被虐杀,其妻杨氏及两个女儿被逼入教坊司当妓女,任由兵士蹂躏。铁炫其他族人(侄辈等)于1403年避难至山海关,隐居今锦州地区狼君洞,成为沈阳现今铁氏的祖先。

对照上述谱序和历史史实,我们发现那位祈老夫子关于封丘仝氏族源之说,不仅缺乏依据,而且矛盾百出:1. 铁炫已无直系后人留世,其旁系后裔今生活在东北沈阳一带,但并未改姓,所谓铁炫后人改姓之说纯属子无虚有;2. 铁炫是回族,封丘仝氏是汉族,即使有改姓之说,民族属性一般不会轻易改变,也无必要改变,至少某些民族生活习俗(如回族人不吃猪肉)不会改变,但封丘仝氏并无回族生活习俗;3.据封丘《仝氏族谱》记载,封丘仝氏二世祖仝矿明万历24年(1596年),修建仝庄白衣堂,聚众作首。由此可知,一世祖移居封丘的时间大约在1572年左右,此时离铁炫被杀已约170年,时间差距太大。这位祈老夫子作出如此猜测,大约是因为他和铁炫是同乡,对铁炫知之甚多,出于对铁炫忠贞不渝的敬意,为铁炫“造”了一支后裔。其实,序谱的作者本人对此族源解释也迷惑不解,“有同字而不同姓者欲修理族谱,但予生也晚,非特远处同族,不能周知”,他自知和河南其他地方的仝氏族源不同,深感迷惑。封丘紧邻开封,开封是金朝后期的都城,金亡后大批夹谷氏文臣武将,迁至异地隐姓埋名,封丘当在首选之中。当然,封丘仝氏的族源究竟如何,始祖何人,我们还是尊重封丘仝氏族人自己的认定及将来历史的进一步验证。不过,始祖的认定是一件极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猜测。否则,真正的始祖会在九泉之下发怒的。
——主编:仝道荣
内容来源:华夏仝氏网
编辑:仝久宏(蓝音久儿)
编辑备注:
因十几年前网络资料资源的以及开放资源的匮乏和局限,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老一辈所做调查研究难免有疏漏甚至错误之处(感谢他们的付出),如有发现及更新欢迎提供修改。大家一起努力,追本溯源,完善以及发扬仝氏文化。
欢迎分享各类仝氏家书,各门分谱,支系宗谱,族谱,欢迎群内讨论家风,家规,族训。鼓励原创,欢迎分享读书学习心得笔记,分享童年趣事,分享原创文章、摄影、绘画作品/仝氏文化研究等,并有机会在公众平台发布,欢迎家人积极投稿。积极传播仝氏文化知识,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仝这个稀少姓氏。

推荐阅读:
点击可直接阅读
仝氏辈字丨关于全国仝氏统一辈序方案实施细则的通告+实施方案+执行说明
汉族仝氏与满族佟氏的考辩
仝氏历史丨仝氏两次大迁徙
安徽和县仝氏族源考
寻根问祖丨华夏仝氏联谊会会长仝德侠一行八人调研考察纪实

公众号:TongShiZongZu
仝氏宗族已经建立微信群,欢迎仝氏族人加入。
回复“微信群”可查看各群及进群办法
请根据需要申请进群,避免重复
进群请按照群公告修改群内昵称
如仝氏宗族全国群:家乡-真名—现居地
回复”历史“可查看仝氏历史资料信息
回复“电台”可收听电台节目
编辑整理:仝久宏(蓝音久儿)
小编微信:620710923
仝氏宗族
ID:TongShiZongZu
首个华夏仝氏新媒体平台
长按二维码识别并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