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万科【高校支持】“区域联盟,附校联动同课异构”生物组研讨总结-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中学
【高校支持】“区域联盟,附校联动同课异构”生物组研讨总结-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中学点击“蓝色”关注
春暖花开
2017年12月7日,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中学开展的“区域联盟靖沧浪,附校联动同课异构”活动中,生物组徐培培和马天园老师分别做了《种子的萌发》、和《光合作用》两节课。
一、前期准备阶段
在11月10日,二位老师都已经准备好教学设计和PPT,并且上传到给教研组群内,由组内老师进行课下研磨,提出设计欠缺需要改动的建议,二位老师进行一稿修改。在11月23日马天园老师完成修改,并且进行了试讲,试讲后生物组全体成员进行了评课,并且对徐培培老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二稿的修改建议并且对她的实验材料更换提出建议。在11月28日进行组内活动时,完成二人教学设计的终稿确定温氏io。
二、实战阶段、展现自我
12月7日如约而来,二位老师在多次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所用资料的充分准备下走上讲台。
马天园老师的《光合作用过程》:利用科学史资料mkz军魂,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问题,同时,在科学家已有的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实验,利用层层递进的实验设计环节,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通过对比实验的分析,最后得出光合作用的知识框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分析碳反应过程中,利用卡尔文循环分析CO2到C3到糖和C5的再生过程,分析了受体,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理性思维的素养。整节课通过实验设计贯穿在一起,引领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进行科学探究。
徐培培老师的《种子萌发》 这节课围绕三个问题,“种子为什么能萌发?怎么萌发?怎么才能更好地萌发?”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展开课堂内容。根据学生生活常识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3-5天的时间zznba,因此徐培培老师在本节课之前带领学生利用各种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西口长歌,让学生领悟生物学科的魅力,同时通过观察现象,得出实验数据,为本节课《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做前期准备。在整节课作了三个探究活动:探究一:解剖认识种子的结构。从种子内部结构探讨什么样的种子能萌发,分析种子萌发的内因。探究二:实验探究了解种子萌发所具备的外在条件,展示学生做实验的过程、实验处理、观察并记录数据,得出种子萌发的外在条件。探究三:种子怎么才能更好地萌发?从玉米种子的储存事项来回顾与种子萌发相关的事宜。
在评课环节,首先是做课老师进行了教学思路的说课,然后参与听课的组内老师对两节课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提出了每节课的亮点,最后由首师大的二位专家对二位老师的课作做了深刻的剖析。首先专家肯定了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完整性,活动围绕这本节课的重难点开展,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特色板书构建知识框架重生成妖。同时夺命手机,二位专家还指出各自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指出教学环节如何设计才能够更好的体现课堂的线条,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才是有效的,并且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实验探究的落实。并且马蕊老师结合两节光合作用过程的探究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利用问题串进行了知识线条梳理,清晰的体现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使我们受益匪浅一生一会。同时,马老师强调了,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细节处理。
三、深度教研,再次反思
12月18日,生物组老师在专家马蕊老师和杨文源老师的点评基础上,对这两节课又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主要研讨包括以下几方面:
1、备课时,流程图的使用。用流程图来梳理一节课的脉络,以及每个环节设计的意图。例如光合作用这节课,由光合作用反应式入手,然后引领学生猜测水中的氧原子在反应中去哪里了,这样,引出使用什么技术手段技术手段,逐步探究物质转移途径,把教学环节及设计意图设计好,然后构建知识框架。
2、要重视学生的问题。例如在讲述学生猜测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的来源时,学生的猜测有三种情况,那么我们就要把学生每种情况都要用实验来论证,不能忽视学生的问题。在实验论证的过程中,要体现生物学科的规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要明确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苏南万科要分析为什么这个内容是重点,然后优选教学材料要围绕着重难点进行,逐层解决赵楚然。凌宝儿活动不宜太多,否则会造成重点分散。
4、教学时要注重细节的打磨。例如教学环节的衔接部分,过渡要合理,体现出各环节之间的层次关系。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不能随意性太强。我们自己的课堂就是语言随意性强通关手,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答题的不规范性。
5、课堂提问。在进行提问时,要任务明确,范围要小。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让学生知道要回答什么。
6、教学设计要体现生物核心素养,体现生物的探究过程与理性思维等。
7、学生活动不能是花架子,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总之,通过此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后续教研的研讨,我们收获很多,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专家的针对性建议,恰恰是我们平时备课上课时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同时,专家给予我们的理论指导,也大大的丰富了我们自身理论水平。通过全组成员反复的共同备课、磨课,让我们意识到,打造一节精品课需要如何打磨。同时对教学环节细节的打磨,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积累教学方法,提高了我们自身的教学艺术。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