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李亚倩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李亚倩连山壮族村寨民居的建筑风格特色及其演变-连山壮瑶文化

2019-03-15 全部文章 363

李亚倩连山壮族村寨民居的建筑风格特色及其演变-连山壮瑶文化

李亚倩
作者简介:莫自省,壮族,连山福堂人,原任广东省政协常委、连山政协副主席,现任连山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著有《山粟》《秋实》《晚霞》《冬阳》《春泥》《夏荷》等多部文学作品集,主编有《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概况》《连山民族民间艺术集锦》等多部书籍。
连山壮族村寨民居的建筑风格特色及其演变
莫自省
内容提要:连山壮族的村寨民居建筑,明末清初逐步由茅草房改为砖瓦房,不但建房材料有所改变,村落的布局与房屋结构也起了变化,形成了其民族的风格特色,一直沿用了近三百来年,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逐步为现代建筑理念所替代。
连山壮族居住的房屋在明代还是“黄茅翠草壮人家”(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任连山县令的孔镛诗句),直到了清康熙后期才开始有砖瓦结构的房屋:康熙四十三年任连山县令的李来章(公元1704年)写下了“路由别径过花罗,瓦屋鱼鳞水上多”(“过花罗口占示壮人”)的诗句。诗中的花罗寨至今犹在,其东南方上游有个村庄叫班瓦,即是壮族地区最早出现的砖瓦结构村庄之一。班,bai,古壮话意为村寨,瓦是新出现事物,古壮话没此词汇,只能用当地汉语方言变成新借词称“瓦”。壮语的语法结构是将修饰性名词放在主语后面,按汉语语法解释“班瓦”就是“用瓦盖屋的村寨”。
一、村落格局
壮族村寨一般依山傍水而建。多数为一村一姓,也有两姓或多姓乃至与汉族姓氏共住一村的。如前面说的花罗寨有韦、虞、龚等姓,福堂寨有韦、唐、李三姓。寨子正中(多姓共住的村寨各姓氏居屋一般不参杂相邻,仍以姓氏集中在一起)高处为厅堂,壮话叫“丁”(粤语音)。面积和高度均是全村之最,是供奉本族“历代远高曾祖考妣之神位”所在,是村中平日议事、年节祭祀、嫁娶红白喜事使用的场所。一般是一村(寨)一座厅,只三面有墙,前面不砌墙,叫开口厅,也有少数的厅前面两旁有镶上木格花纹图案的活动墙。中间留有较阔的通道(两米左右)。富裕的村寨有二座、三座的(二进、三进式),座与座之间有天井或石街,两侧建较矮的厢房,供办事时接待客人或贮物用。全村人各自的房屋都围着厅堂为中心而建,屋背面连接成围墙,统一从门楼进出。这个一村一个的门楼,方向与厅堂常呈九十度角,很少有与厅堂同方向的,厅堂座西向东,门楼便座北向南或者相反之。人口发展了,有的房份(或个人住户)便另立门楼,有的村寨另立门楼的房份还另起厅堂,祭祀本房份的祖先。小三江镇大获村还一家一厅堂,设置神龛,早晚上香奉告祖先,而大年大节则在全村人共有的祖宗厅堂祭拜。
壮族门楼大门上方一般悬挂有牌匾,这些牌匾多为显示本村、本房祖先获取过的“功名”(如贡元、进士之类)或上级官员题赠的题词。据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摩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连山壮区的调查纪录,那些牌匾标示的名职与实际多数有“拔高”的现象。而牌匾两侧,(没挂牌匾的则在门楣上方一尺左右)一般有两个对称的“钱眼”——像铜钱状的通气孔,只不过“钱眼”中间的口不是方形的而是带弧状的。原来其组合材料是四面用各两块互相背向交合的瓦而成,外围每面又用两块互对着合成纺锤形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圆形,如图。有的村寨在门楼内墙嵌有碑刻,记述村寨迁徙定居的历史。门楼多数为两层,上层只架设梁而不铺楼板,那是用来放置村人备用的棺木的。两旁放置有大长条凳或天然平坦的巨石,让村人平时乘凉歇坐聊天。门楼外两侧则放置两圆柱状石墩,多为练功用,平时也可歇坐。门楼大门左右一侧常留一个一市尺见方左右的狗洞,让门楼关闭时狗方便进出。过去,村中在外去世之人,不论善终还是恶死,均不允许其家人将死尸从门楼运进厅堂设灵。寡妇改嫁亦不允许从门楼以及自家正门走出,只能从侧门或后门或“破墙”(破窗)走出。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全村人只能从门楼统一进出的现象早已消失,寡妇亦可从自家正门、村中的门楼走出。但门楼却还作为村寨的标志保留下来,死尸不能进门楼、入厅设灵的禁忌依然不能破例。
这种一姓(或一房)一厅一门楼的村落格局,体现了连山壮族聚族而居的特色,厅堂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而门楼虽无别处署有村名的牌楼,但有悬挂彰显本村(房)祖先功名的牌匾,仍不失为一村的族姓标志。

二、房屋结构
壮族家庭的住屋,一般为一座三间正屋。中间为客厅、饭厅,后墙不开窗,避免“上穿下漏”之说,左右两边为卧室。古代为防盗贼破瓦入室行窃,瓦桁放置相当密,盗贼很难从瓦桁的缝隙之间进入。房屋的阔(深)长度通常用“丈七二丈七(度)”或“丈九二丈九(度)”,但这个长度比市制一尺的长度稍短,每度只有九寸三,叫“鲁班尺”。相传是因建筑巨匠鲁班一时疏忽,将尺裁短至九寸三分也没发觉,后来他的徒子徒孙尊重祖师爷,便沿用这种一“度”才九寸三的“鲁班尺”。而计算房屋的高度,不是以尺寸计算,而是以砌墙的块数与“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十二字的轮序到其中一字相符而定。不言而喻,从字义上看,这十二字中的“建(建功立业)、平(平安)、定(安定)、成(成功)、开(开枝散叶)”五字为吉利之字,“满(没有发展了)、执(执着)、收(不再开放)”三字为不好不坏,其余的“除、破、危”三字自然是危凶之象,绝不可取。所以起屋砌墙砖块数目一定要在这十二个字中的吉利字眼(轮回逢第一、四、五、九、十一个字)的顺序之内。起码也要选逢第三、六、十个字数的平稳之数,反正可选择的吉利字眼多于坏字眼。连山壮族信奉道教理论,但没有形成严格的教规,多数人只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而已。有的人干脆信奉“朦胧大吉”,不去详细计较那些戒律,自作主张结果也“大吉利是”。
连山壮族民居的宽阔度皆取单数,而且不是通常的尺寸,而是用一尺仅九寸三分的“鲁班尺”为一度来计算,房屋高度则以所替砖块的块数寓意而定,这是很少有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三、建筑材料
建造房屋的泥砖,福堂、永丰一带流行“四六十(4×6×10寸)”或“三六九”大水砖、砌单庾墙,小三江、加田、上帅一带流行“二四八(2×4×8寸)”小水砖砌双庾墙。当然也不是绝对,均由屋主的喜好与经济能力而定。相对而言,小水砖的双庾墙相对较牢固,但工序较麻烦。所盖房屋解放前多为平房,有楼房者也很矮,仅可弓腰行走楼间,主要是装贮谷物,极少住人。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生产水平低下,穷苦人家住木板墙、篱笆墙、夯土墙亦有之。顶盖瓦,一般选取无沙质的纯度胶泥煅烧,这样的瓦才不会渗漏。
上面所说的砖瓦房屋指一般居家而言,而厅堂、门楼则多为青砖结构。其砌墙用浆料十分讲究,粘着力十分牢固,目前壮区留下来在青砖瓦房已历经两三百年风雨侵蚀,很多依然牢固。其墙线用莨箕灰与石灰搅合描画,十分规划整齐,可见当年匠工之精细。有些经济不宽裕的村寨,则采用“包墙”的办法:外墙用青砖砌筑,内墙用泥砖砌。由于泥砖未经煅烧,收缩度较高,而青砖经过煅烧,不会缩水变形,两种墙体不能“同步”下沉,往往产生裂缝。有的村寨的厅堂,门楼所盖的瓦还使用“瓦抹”——瓦坯打成之后抹一层泥油再煅烧,绝不会有沙眼渗漏现象。檐口部份的瓦,还印成“瓦吊”——弯下100度许的半圆形瓦片,上面印上“福禄寿富贵”等吉祥字眼,既是装饰,又能抵挡斜飘风雨进入瓦缝之内。
“一座三式”的壮族农家居屋,除正屋之外,还有副屋:灶间(含冲凉房)、猪厩、牛栏,人畜混居(厕所一般建在村旁),很不卫生。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逐步分建猪栏牛舍,实行人畜分居。连山壮族村落民居这种祖宗屋(厅堂门楼)建材质量上乘、讲究,个人居屋建材较一般的差别,印证了旧县志“土壮富,客壮贫”的历史记载。因为古时连山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容易谋生,“主壮”自然富裕,建村盖房也就选用较好的材料了。后来大量的外地居民迁入连山,很多亦被同化成“客壮”。由于人口增加,逐步出现贫富差别,因而一般人家多为盖泥砖房,穷苦人家屋顶盖杉树皮甚至住茅草房亦有之。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思想在进步,意识在改变,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建筑理念已逐步进入连山壮族的千家万户,到了90年代及21世纪初,凡新建房者皆是钢混结构楼房,同时,“卫生间入户”——使用无害化厕所了。宽敞明亮的居室布局,新颖别致的装饰材料已成时尚,历史上的建筑理念、风格已经成为时代的印记。
(原载《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卷第1期2011年)

(欢迎关注“连山壮瑶文化”公众号,投稿邮箱:58841349@qq.com)

相关文章